第3頁(第1页)
元好問愈發訝異,沉吟道:「這是……正大五年的詩,那時我在南陽做縣令,猛聽見大昌原四百金軍勝了蒙古八千鐵騎,喜得不知如何是好……貴主上雖為閨閣女子,想必也是憂國之人,不為喜愛此詩,實是心喜大昌原之勝。」
九娘眼眶盡濕,似有無限感慨。回雪十分乖覺,見狀便請元好問歸座,又扶著母親坐下,笑著向父親道:「爹爹,女兒再去拿些酒來。」驛丞笑道:「好,只是要快些。你母親難得說起舊事,若今日錯過了,以後可再聽不到。」回雪笑道:「那爹爹可要聽得真些,回頭再告訴我。」一行說,一行像只輕捷的小兔般跑遠了。
驛丞又給元好問斟酒,元好問道了謝,復又對九娘道,「貴主上喜愛這樣的詩,莫非平日裡也愛讀蘇辛?」
九娘嘆道:「是。蘇辛荊溫,乃至漢魏晉唐名家詩賦,無所不讀……」一語未畢,卻聽輕靈的腳步聲響,回雪取了酒回來,笑道:「爹爹,娘在夸誰,是我麼?」
九娘忍俊不禁,笑道:「一個姑娘家,怎麼學得這樣油滑,倒像極了………」回雪聽她戛然而止,連聲追問像誰。九娘一戳她的臉頰,笑道:「像瓦子裡說書的。」驛丞瞧著她們母女只是笑,神色間十分溫柔。回雪又笑著催母親繼續說舊事,卻聽九娘淡淡笑道:「都是從前的事了,多說無益,反叫元學士引動愁腸。先生路途辛苦,原該早些安置才對。」
「夫人。」元好問忽然起身,向九娘深深一揖,「夫人可知老朽為何在垂暮之年離鄉背井來到此地?」九娘搖頭,驛丞忙問道:「先生是會友,還是赴任?」
元好問肅然道:「元某雖未殉國,卻也決不另仕朝。壬辰年汴京城破時,蒙古張萬戶[1]往宮中取走了國朝九帝實錄,元某聽聞他此時在獲鹿,便圖一觀。」
昔年元好問進士及第,曾任史館編修,金國滅亡後,他為使故國不致凐滅於典籍之中,多年來奔走於晉冀魯豫間,遍訪故舊,廣輯史料,又在家鄉忻州建野史亭求集片言,一心為國修史,天下皆知,既聞《金實錄》的下落,便不顧風燭殘年,千里迢迢遠赴河朔。
元好問痛聲道:「自古道『國亡史作』,書生之用,盡止於此。只可惜戰火之下許多卷冊文字灰飛煙滅,我欲將國朝大政事、大善惡、興廢存亡匯成一書,名曰《金源君臣言行錄》,以彰後人。此書若能成,元某死而無憾。」
那驛丞十分感動,正色道:「先生大賢大才。此行良苦,若我能有效力之處,請先生盡說無妨。」
元好問嘆道:「使君能容我安度一夜,元某已是感謝之極。只是夫人……」他轉身看向九娘,「不知可願相助?」他見九娘默默不語,驛丞滿面不解,又苦笑道:「張萬戶取走的實錄之中,並沒有哀宗實錄,起居注也早已散亡。夫人昔年所事,必非尋常之家、尋常之人,若能將舊事告知元某,想來定能相助撰史。」
驛丞與回雪皆十分驚詫,回雪奇道:「先生是說,我母親認得前朝皇帝?」
元好問頷道:「正是。姑娘方才向老朽行禮,這禮數可是令堂親授?」回雪點頭稱是。元好問苦笑道:「這便是了。姑娘有所不知,此禮並非民間之儀,原是汴京宮中的舊禮。令堂教此禮給姑娘,想是因為姑娘出生已為大蒙古國的百姓,生而不知有金,令堂難忘故國,又不願教你生而有恨,便教習此禮,卻又不對你明言。」
回雪不敢置信,睜圓了一雙碧清妙目,挽著母親低呼道:「娘?!」驛丞也怔了一會兒,回過神來見九娘垂頭不語,便溫言道:「元學士要為國修史,這是正經大事。你若果真知道些義宗皇帝[2]的事,就告訴元學士吧。」他頓了一頓,又對元好問道:「先生修史,我夫婦自當竭力相助。只是,九娘多年來從未對我提起一字,想來是有許多事不便相告,若涉及內人私隱,還望先生寬容。」
元好問點頭道:「這是自然。」
九娘抬頭緩緩環顧三人,見愛女與元好問皆是一臉期待,唯獨丈夫滿眼愛憐,似欲安慰,心中一暖,想到自己多年來隱瞞不告,湧起無盡感激愧疚,也想藉此向他坦陳,便點頭道:「好。」
元好問急忙往篋中取出筆硯,回雪為三人添上酒,復又輕輕立於元好問身側,為他研墨。九娘飲畢笑道:「真論起來,其實我從未在御前侍候,義宗皇帝之事所見不多,先生見諒。」她想了一想,看向丈夫,見他在燭光之下眼角微垂、眉間添皺,已非當年初遇時的青年形貌,唯有那神態和善如初,不覺柔聲笑道:「你可還記得,那時候問我姓什麼叫什麼,何方人氏?」
驛丞也笑道:「記得。你說你姓趙,行九,喚作九娘。」
九娘頷道:「是。不過,從前在宮裡,我還有另一個名字。」她以手輕輕撫過女兒亮澤的長髮,柔聲道:「和雪兒的名字典出一處。那時候,我叫作流風。」
[1]註:即蒙古名將張柔。張柔妻毛氏與元好問續弦毛氏為同族姐妹。
[2]註:即金哀宗完顏守緒,因哀宗死社稷,民眾義之,稱其為義宗。
第2章舊家兒女(一)南渡
【一】舊家兒女
阿楚來都六歲,掌中一捻嬌春,詩中有筆畫難真。
——元好問《臨江仙·贈仲經女子楚楚》
-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1t;)
&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