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第1页)
言談之中,驛丞自言是忻州人氏,貞祐之難中為避兵禍,舉家逃難到河南之地,天興年間蒙軍南征,他與妻子逆向而行,逃到河朔之地,後來便在這小城中擔任驛丞,倒也清閒安穩。
老者聞言十分驚訝:「竟這樣巧!老朽也是忻州人氏!」
驛丞不想竟遇到同鄉,喜出望外,握著老者的手,不住地問起家鄉近日情形,說到少年時歷經貞祐之難,家山盡毀,不覺潸然淚下。一時止了淚,卻見妻子在一旁不住地看向那老者,神色間若有所思,便問她道:「九娘,你總看著老先生做什麼?」
那喚作九娘的婦人笑道:「沒什麼,就是總覺得先生眼熟,似是從前見過。」
老者忙道:「夫人莫非也是忻州人氏?」
驛丞笑道:「她是汴梁人,不曾到過忻州。」
老者怔了一怔,背脊微微垂了下來,神色漸黯,苦笑道:「汴京……」
瓊林苑、龍津橋、豐樂樓、榆林街、東華門……眼前似有無數倚馬斜橋、青春意氣的舊時光一幕幕閃過,轉瞬與舊時光中的故國故人一同消逝,最終凝成黃卷上一個個冰冷的文字。
他眼角忽有淚水沁出,忙用手揩去。
九娘見那老者被勾起亡國之痛來,站起來對丈夫和言笑道:「你陪著先生吧,雪兒一個人在家裡,我放心不下。」
驛丞攔住她笑道:「你常說這平山城沒人懂香,今天好容易遇到行家,怎麼就走了?不必擔心回雪,我讓同順去接了她來。」說著便喚驛差去接女兒。
九娘聽了,盈盈一笑,復又坐下,老者也微笑道:「說起香道,這宣和御製香在靖康之後失傳已久,夫人是如何學會合制的?」
九娘垂眼看向那博山爐,只見香已燃盡,幾不可聞地低嘆了一聲,又往臉上重添上了笑容:「我從前在汴京時,侍奉的主人常常合制此香,所以學會了。」
老者點頭道:「原來如此。此香冷峻蘊藉,少有人喜愛,貴主上倒是興味逸。不知是哪家的學士?」
九娘笑道:「並不是相公學士,是個閨閣女子。而且她合來卻不用,平日起居坐臥處用的,只一味龍腦。」
龍腦又稱瑞腦,不似宣和御製香冷峻,卻更為純淨清雅,常作禮佛祭祀之用,那老者十分訝異:「閨閣女兒竟喜愛龍腦,貴主上必非尋常。只是不知……」他原本想問此人如今去向,卻想起壬辰年間汴京城破,蒙軍長驅直入,宗族仕宦無一倖免,想來那品性逸的女子必已罹難,便住了聲,不再詢問。
正在默默無言之際,忽地門外輕快的腳步聲響,一晃眼便見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女小跑著跳進屋裡,抱住九娘笑著脆聲喚道:「娘!」
驛丞與九娘異口同聲地責道:「怎麼這樣無禮?」那少女聽到父母責怪,悄悄吐了吐舌頭,又轉向老者,恭恭敬敬端端正正地行了一禮。老者見她所施者並非民間常禮,卻是昔年汴京宮中的禮儀,心中越發奇怪,便道:「不敢當姑娘如此大禮。」
驛丞向老者笑道:「小女回雪,自幼被寵慣壞了。」
老者心中更是訝異,問道:「令千金的芳名是……」他先看向驛丞,很快便轉頭望向九娘,「『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九娘微笑頷,驛丞笑道:「正是。她母親起的名字,說是有這樣兩句話,我卻總記不住。」
老者笑道:「是《洛神賦》中的句子,想是夫人喜愛《洛神賦》,或也是貴主上昔年所授?」
九娘垂眼笑道:「是,我今日所知者,多半是承她當年所授。」又對那少女道:「雪兒,這位翁翁的學問是極好的,你平日那些不能解的,倒可以請教這位翁翁。」
那少女莞爾一笑,左邊臉頰上現出淺淺一個梨渦,十分清妍。她笑吟吟地道:「不知先生怎樣稱呼,莫非您就是中州大俠?」
那驛丞忙喝道:「越發放肆了!」又轉頭向老者道:「小女無知,失禮之處,先生多多海涵。倒是我也疏忽了,只顧著閒談,一直未請教先生高姓尊名。」
那老者連連擺手道:「不敢當。老朽元好問,草字裕之。」
此言一出,余者三人盡皆大吃一驚。所不同者,那少女萬分驚喜,不期在這小城驛館之中,竟能遇到名滿天下的文壇領袖;驛丞十分驚訝,倒不知該如何款待這位昔年官居知制誥的大才子;那九娘卻在一驚之後愴然動容,蹙眉點頭道:「原來是元內翰,怪道有些眼熟。」
元好問奇道:「夫人曾見過我?」
九娘笑嘆道:「『六十人中數少年,風流誰占探花筵。阿欽正使才情盡,猶欠張郎白玉鞭。』那時節,先生正值盛年,我也不過雪兒這般年紀……轉眼間,快三十年了……」
元好問撫今追昔,心潮起伏:「那是興定五年的事了……想來是往瓊林苑赴探花宴的途中,與夫人有過一面之緣。」他心緒稍定後,又覺出疑惑來:「夫人記性這樣好?六十進士同游,夫人竟還記得老朽?」
九娘略低下頭,拭淚道:「先生有所不知,我家舊主人,從前喜愛先生的詩。」
元好問奇道:「有這等事?」回雪笑道:「『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我也喜歡元翁翁的詩詞呢。」
九娘聽到這兩句,眼中淚光閃動,強笑道:「除了這雁丘詞,我家舊主平生最喜歡的,還有『萬里風雲開偉觀,百年毛髮凜餘威』,那時我常聽她吟誦不休,變著字體反覆抄錄。」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1t;)
&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