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生明朝朱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26章(第1页)

第1326章

另一人也连连点头,面色凝重道:“还是得尽快清缴流寇,务必将他们一网打尽。绝不能让这些人有可乘之机。至于城防之事,我等自会加强。”

“好。”

冯元彪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后说道:“那就按你们说的办。继续清缴流寇,如此也可迷惑那些海盗。但决不可掉以轻心,港口的事得尽快安排好。”

“遵命!”

面对海盗可能来袭的严峻形势,众人迅速展开了兵力部署。

天津地区原本的卫所兵力是重要基础。明朝初期实行卫所制度,天津设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这些卫所士兵长期驻扎在此,熟悉当地情况。

冯元彪将他们重新整合调配,一部分卫所士兵被安排到城墙各处,负责守卫城门、城楼,密切监视城外动静,一旦发现海盗靠近,立刻发出警报。

沿海的防御是重中之重,冯元彪安排了经验丰富的将领带领精锐部队,驻守在大沽口等关键海口。大沽口是距离京师最近的海口,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在这里,他布置了大量火炮,这些火炮威力巨大,能够对远距离的海盗船只造成威胁。士兵们日夜操练,确保火炮能够精准射击。同时,还安排了擅长水战的士兵驾驶小型战船,在近海区域巡逻,随时准备应对海盗的突袭。

为了增强防御力量,冯元彪还紧急通知了征周边地区。顺便从附近的开平中屯卫、卢龙卫、抚宁卫等地抽调了部分士兵,充实到天津的防御队伍中。这些士兵抵达后,迅速与本地卫所士兵协同作战,加强了城防的各个薄弱环节。

告示很快在城中各处张贴出来,百姓们围拢过来,看着告示上的内容一时间议论纷纷。

街头的茶馆里,几个常客正凑在一块儿讨论。

“这海盗要来,可咋整啊?咱这平头百姓,能帮上啥忙?”

“怕啥!官府都号召咱组织民团了,咱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保家卫国,义不容辞!”

“听说海盗可凶了,会不会抢咱东西啊?”

“别怕!大人都安排好了,咱们听指挥加入民团,多个人多份力,总能把海盗挡在城外。”

而城中的商户们,反应也各不相同。

有的小商户担心生意受影响,愁眉不展。

“这海盗一来,生意肯定没法做了,咱这一家老小可咋办?”

但也有不少商户深明大义,主动捐出物资,支持城防。

城中最大的布庄老板慷慨解囊,捐出了大量布匹,用于制作营帐和旗帜。

“天津是咱们的家,只有守住了城,以后才有生意可做。”

在得知要清查流寇后,百姓们纷纷主动提供线索。

一些平日里对流寇行径不满的居民,将自己知道的流寇藏身之处告知官府。

大家都明白,只有清除了城内的隐患,才能更好地抵御外敌。

很快,一支支民团在城中组建起来。

年轻人踊跃报名,参加民团跟着训练,众志成城,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危机。

整个天津城虽然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但也充满了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决心。

“百姓们倒是很积极,但现在咱们要做的是组织城中有声望的人士负责组织和管理民团,将百姓们按照区域划分,每个区域都有专人负责。”

冯元彪翻看着报名的百姓名单,而后面色凝重道:“民团成员虽然不是专业士兵,但他们熟悉本地地形,能够协助军队搬运物资、传递消息,在城防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例如,在搬运火炮弹药时,民团成员们齐心协力,加快了物资的运输速度,确保了前线的物资供应。”

“另外,得设立专门的指挥所,便于观察整个战场局势。他在这里统筹全局,与各个防御点的将领保持密切联系,根据战场形势及时调整兵力部署。一旦某个区域出现危险,他能够迅速调配其他区域的兵力前往支援。”

“大人说的极是。”

众人纷纷点头,有人思索之下立刻出声补充道:“还有就是,为防止海盗与城中流寇勾结,里应外合,得安排了一部分士兵专门负责清查城中流寇。挨家挨户进行排查,对形迹可疑的人进行审讯,将潜藏的流寇一网打尽,确保城内的安全稳定。”

“如此,才能为城外的防御作战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

“不错!”

“只有将城中事情处理妥当,咱们才能心无旁骛的应对海盗。”

“那就按你们说的办,立刻安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