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四风雨飘摇之大郑朝廷篇(第3页)
不多时,侍女们捧着食盘走上中堂,将里面的各种菜肴摆设到各个案几中。
刘裕平时生活是非常节俭的,极少请客饮宴,更兼有他此时的声望和地位,许多江南文武官员都涌入太尉府,连中院内都设了席位。
刘裕高兴的是除了吕夫人的儿子顺利诞下,更有朝廷对于他西征刘毅,诛杀诸葛长民、谢混等人并未有什么过激反应。
自己提心吊胆这么多天,似乎是可以放下了,这其实也是他对朝廷的一个试探,看看没有起波澜,下一步他将扔进池水里一块儿更大的石头。
每每想到此,刘裕更加开心了,对于推翻这个无能的朝廷他信心十足。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一名家丁悄悄从中院入内,来到刘裕身后低语道:“京城有密报传来,小人已派人带他入后门,进书房等候。”
刘裕心中一凛,但不动声色地端起酒盏来对众宾客道:“夫人请我入内,看看孩儿,诸公慢慢饮酒,可不许醉倒,待我回来再饮啊。”
众人一片哄笑声,在座榻中纷纷躬身道:“待太尉回来,我等再与太尉一醉方休。”
刘裕饮罢盏中之酒,起身拱手,转身去了后院。
进了书房,见一平民装束的汉子站在里面等候。
汉子见刘裕进来,忙从怀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纸卷,双手呈上。
刘裕接过来,命身后的家人带汉子下去用饭,并赏赐了五铢钱。
他打开纸卷一看,不禁头皮一炸,脑门上随之沁出了汗水。
这是傅亮的来信,他曾经是自己在北府军的好兄弟,已经故去的孟昶手下做参军,当年讨伐桓玄叛乱时也曾共事,出生入死的百余名亲密战友之一,暗中早已效忠自己。
前些年,皇帝陈何命尚书令崔达招揽人才,刘裕作为扬州刺史、大中正,举荐傅亮入京应试,作为自己的眼线。
经层层选拔,德才兼备的傅亮颇为崔达赏识,又推荐给陛下,不几年就擢升为中书侍郎。
朝廷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均通过他第一时间传报自己。
只见他的信中只短短写了两行字:朝廷欲派大军征讨太尉,被微臣劝阻,不日将有诏书下达建康,召太尉入京述职,实则囚禁廷尉府论罪,请太尉早做打算,应对之。
刘裕不禁心乱如麻,原来朝廷那帮人也不是酒囊饭袋,他们第一时间就想南下讨伐自己,幸亏傅亮给劝阻并来信提醒啊。
想到这里,他不禁为自己浪费了许多天时间而后悔,更还得意忘形请客饮宴。
现在跟朝廷就像对弈,互相试探底限,已经到了关键时刻,就看谁先跨过楚河汉界的第一步了。
朝廷是等自己反叛,以便名正言顺派大军征讨,而自己是等朝廷先派遣大军前来,自己再奋起抵抗,博得天下人同情和支持。
召我入京述职,这是谁出的歹毒主意?
如此一来,自己进京是个死,不进京就是抗命,更加做实了私自诛杀大臣的造反事实,等陛下诏书一经公布,天下人群起而诛之。
这是把自己架在火炉上烤了,翻来覆去都是人家口中的滋滋肥肉。
思前想后,刘裕高声对门外家丁道:“去请道和先生过来。”
家丁应声而去。
不多时,刘穆之从中堂执杖而来。
进了书房,刘裕赶忙把手里的纸卷交给刘穆之,紧锁眉头,沉声道:“道和,这是傅亮从京城来的急报,朝廷要向咱们动手了。”
刘穆之将竹杖倚在案几上,双手接过信,仔细一看,也不由得紧张起来。
他们敢于征刘毅,杀诸葛长民、谢混等人,就做好了要反叛的准备,把假造的谋反信函和刘毅等人的人头送到谯城,就是想争取一点时间和主动权。
如今真的要跟朝廷决裂,走向你死我活的不归路,还是有些忌惮不安的。
毕竟这是太祖武皇帝一手建立起来的王朝,结束了自八王之乱后近二百年来的乱世。
如今天下一统,四海归心,民心思定,才短短十余载。
如果起兵反叛,重燃战火,不说大郑还有不少名将和雄兵数十万,那可是名不正言不顺,尽失人心。
广大人民和指战员门也不会响应。
还好,傅亮给争取到了准备的良机。
刘穆之的紧张心理也只不过是一闪而过,他本来就是艺高胆大之人,形势再难,能难过当年以千余人从京口起兵公开征讨拥有数十万大军的桓玄吗?
他三角眼一转,干瘪的脸上露出了笑意,将纸卷还给了刘裕,微微一笑,捻须道:“明公勿忧,自古功臣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我们本来就要成就大事的。”
刘裕依旧紧锁卧蚕眉,思绪如车轮般飞转动,不断地在考量着自己各方面的实力和朝廷的差距。
在这些年的笼络下,现今许多当年朝廷的将领已经表示效忠于自己,如向弥、到彦之、胡藩、王仲德等人。
但是一旦竖起反旗来,他们还能拼死为自己效力吗?
于是不无担忧地道:“道和,我们真要竖起反旗过江北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