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声名鹊起的陈近南(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胡大老爷的日子越过越滋润,而突然崛起的陈近南,凭借一首《临江仙》在应天府声名鹊起。
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提笔成词,毫无准备,自然无人质疑其公正性。
更重要的是,这首词,实在是绝妙。
短短两三天,这首词便从应天府迅速传开,风靡四方。
无数文人墨客捧着亲手誊抄的《临江仙》,如痴如醉。
“段兄,这《临江仙》究竟是如何写出来的?我怎么觉得我这辈子都写不出这样的诗词?”
被称为段兄的,是今科的学子。
最近,一帮学子因即将到来的府试备考而焦头烂额,时不时便聚在一起放松。
聚在一起时,除了讨论学业,最热门的话题自然是“士林新鲜事”
。
巧的是,最近几天,士林中最热门、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这位“落榜老学子”
陈近南所写的《临江仙》。
但凡读过几年书、背过几本唐诗宋词的,无不为之扼腕叹息。
虽然感叹的内容因文化水平和素质不同,分为“彼其娘之”
、“直娘贼”
、“呜呼哀哉”
、“幸甚至哉”
等各式各样。
但对《临江仙》的欣赏与佩服,却是如出一辙。
这不,刚聊了几句学业,就有小老弟迫不及待地向桌上的老大哥请教《临江仙》的问题。
听到小老弟的提问,段兄淡然一笑,坦然道:“你那感觉自然没错!”
“我们不过是中人之姿,连考个科举都要头悬梁锥刺股,你觉得我们算什么英才?”
“而这位陈兄,虽科举不顺,但凭这份诗才、这首《临江仙》,足以青史留名。”
“我们这些碌碌之辈,在一旁看着,顺便叫上两声好,便足够了!”
段兄这番话可谓辛辣至极。
对面提问的学子,脸色由青转白,最后涨得通红,但最终还是忍了下来。
“唉,确实啊!”
“比不上就是比不上,这不是努力就能追上的,而是天分的差距。”
“不过,这词……啧啧,真是绝了!”
“在下从前对诗词一道,颇有几分见解,如今看来,简直是见识浅薄!”
这番话,正好说到了众人的心坎上。
感同身受的,又何止他一人?
更夸张地说,随着这首《临江仙》的传播愈发广泛,为之拍案叫绝或自叹不如的,又岂止应天府的这些学子?
“落榜老学子陈近南”
的名号,也随着这段传奇故事和这首传世佳作,迅速传遍四方。
就连远在深宫的朱元璋,也读到了这首词。
老朱出身农家,早年是个文盲,识字也是后来才学会的。
但他对那些真正有学识、有才能的人,向来心怀敬意。
尤其是眼前这首《临江仙》,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若是专门为咱朱重八所作,那该多好。
看来本届科举,确实有不少才俊涌入大明朝堂。
这个叫陈近南的,倒是个不错的苗子!
想到又有一批才子将为大明江山效力,老朱心中倍感欣慰。
(本章完)
------------
休沐结束后,胡惟庸又回到了往日的生活节奏:上衙时摸鱼打卡,下衙后则倚红偎翠,偶尔教训一下逆子。
不过,由于每日需到礼部报道,他清楚地感受到“文艺界”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