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正当年(第3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见林朝阳正与人说话,便等在了厢房。
家里来的客人是人艺的院长刘锦云,人艺的几任院长都是一线的编剧、演员出身,极其重视剧本创作。
这些年话剧行业不复当年盛景,很是落寞。
人艺身为国内话剧界的扛把子,倒不愁开戏,愁的是剧本、愁的是人才。
人艺不缺剧本,但缺少好剧本。
人艺也不缺人才,但人才现在都在向影视行业流。
而这两个问题说到底是都是钱闹的,人艺每年都有上面拨款,不过数目并不大,更多的还是靠演出收益。
这些年物价飞涨,人艺的票价也跟着涨了不少。
可剧场演出,收益终究是有限的。
在人艺演话剧,每个月工资加补助,也就几百块钱。
写剧本的更惨,一部剧本磨大半年,甚至是一两年,稿费就一两千块钱,以后演出分成每年也就两三百块钱。
人艺的演员、编剧,在文艺界那都是数得着的精英。
演员到外面演个电视剧的配角随随便便就是几千块钱到手,编剧去写电视剧剧本,一集也有几百块。
在这样的情况下,指望这些文艺工作者安贫乐道,是不现实的。
好在人艺的名望够大,院里的职工多是出去兼职赚个外快,少有真正离开剧院的。
刘锦云去年才上任,迫切希望改变人艺当前的窘境。
钱的事不是一时半刻就能解决的,因此他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挖掘好剧本上。
有了好剧本,演员才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排练和演出中,票房才能卖得好,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对于人艺的发展才是长久有利的。
当年林朝阳在话剧领域牛刀小试,结果《天下第一楼》在人艺一演就是快16年,演出场次直逼《茶馆》。
每逢公演必定爆满,甚至还有人兜售黄牛票,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赶上这次为林朝阳(中国)文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演出,刘锦云心中便兴到了请林朝阳出山,写出话剧的心思。
林朝阳在大众之中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小说家,可刘锦云是编剧出身,深知林朝阳在戏剧创作领域的实力。
人家当年玩票写出了《天下第一楼》,虽然后来没有在这个领域继续深耕下去,可之后参与的一些电影剧本创作,哪个不是叫好又叫座,堪称经典。
因而刘锦云对于林朝阳的实力有着绝对的信心,相信只要他肯出手,一定会让人艺的剧目再次轰动京城。
他知道到了林朝阳现在的段位,名、利都不缺,必须得动之以情。
今天跑到小六部口胡同,一诉苦就是两个多小时,总结起来就俩字——卖惨。
“话剧行当不景气,大家确实都不容易。”
“可不是嘛,您能理解我们就好。
这些年啊,我们人艺最头疼的就是剧本。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
可现在的情况是影视行业虹吸了大量的人才,尤其是那些年富力强的同志,人家得养家糊口啊,我们也不能硬拦着不让人家发财。
老同志们高风亮节,还在坚守,可毕竟年纪大了,创作精力大幅下降,很难出好本子。
新人倒是也有,可都是小年轻,撑不起来场面啊。”
刘锦云满脸愁苦,仿佛人艺下顿饭就揭不开锅了。
“当年能碰上《天下第一楼》,实在是我们人艺的运气,这部话剧可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人艺观众评价最好的剧目了。
即便是放在我们人艺的历史当中来看,也是数得着的经典。”
面对着刘锦云略显肉麻的恭维,林朝阳连连谦虚了两句。
这个时候刘锦云见铺垫的差不多了,终于开口说道:“我这次来,就是厚着脸皮想跟您约个稿,为我们人艺写个剧本,给我们壮壮声势!”
“唔……”
听着刘锦云的话,林朝阳面露沉吟,这个要求没有出乎他的意料。
见他似乎有所犹豫,刘锦云心头一紧,还以为林朝阳是不愿接受邀请。
他也知道人艺来请林朝阳写剧本,确实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回馈,说是空口套白狼也不为过,人家能不能答应,完全是看个人情怀。
就在刘锦云内心忐忑之际,林朝阳开了口。
“写个剧本倒是没问题。”
听到这话,刘锦云如释重负,脸上不由自主的流露出笑容。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