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带我去远方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38章 道心差点崩塌(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改革开放的意义并不亚于任何一件历史大事,它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而促成这一切的老人家,值得被所有人铭记。

追悼大会结束后,林朝阳被一位领导叫住,跟他们夫妻俩亲切的谈了几句。

最后又问林朝阳:“《鸦片战争》拍完了吧?”

“拍完了,后期制作再有一个月就能结束。”

领导欣慰的点了点头。

“好。

老人家去世前还提过一嘴这件事,回归是大事,你们这件事一定要办好,全国人民都看着呢。”

“您放心。”

追悼大会结束后,陶玉书在燕京待了几天,就为了等燕大牵头的林朝阳(中国)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

3月5日,星期三,惊蛰。

燕大的大饭厅在十余年前就已经被改为了大讲堂,这些年来只要校内有重大活动,这里都是一副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今天也不例外。

礼堂穹顶高悬着红色横幅——林朝阳(中国)文学研究会成立大会,黄灿灿的一行大字分外惹眼,大讲堂内座无虚席。

这里不仅有燕大的学生,还有闻风而来的燕京各大高校的学子和社会上的文学爱好者,连过道处都挤满了人,人潮涌动。

主席台上,白发苍苍的陶父客串了今天的主持人。

燕大请他来当主持人,自然是因为他和林朝阳的翁婿关系。

陶父身着深灰色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看得出来老人家对今天的大会很重视。

他一生参加过许多的学术研讨会,却没有一次比现在这样激动。

“他的文字是时代的刻刀,剖开迷雾,直抵人心……”

凡是颁奖大会或嘉奖现场,总喜欢为那些即将登台的受奖者写一段赞辞。

陶父的嗓音浑厚,略带些浑浊的痰音,他所念的这段赞辞是由林朝阳(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几位教授合力撰写的,极尽美誉。

在他念着这段话的时候,台下已经有人高举起了书本。

《梵高之死》《楚门的世界》《渡舟记》《闯关东》《寄生虫》《入殓师》……

那些书被高高的举着,书页泛黄,仿佛无声的致敬。

看到此情此景,不仅台上的陶父激动得声音有些颤抖,连台下的学生和文学爱好者们也都心情激荡。

“我宣布,林朝阳(中国)文学研究会在今天正式成立!”

台下传来雷鸣般的掌声,展示着学子们对于林朝阳的高度认可和喜爱。

“请朝阳同志上台为我们致辞!”

林朝阳被邀请上台讲话,内心也充盈着难以言喻的感动,这种感觉是他在日本、美国的文学研究会成立时所没有过的。

“……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如同一条条道路、一座座桥梁,将每一处高山、平原和盆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它承载了我们的历史、文化以及情感。

作为书写者,我始终相信文字不仅是记录时代的工具,更是叩击灵魂的钥匙。

林朝阳(中国)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对于我而言是一种荣耀,但我想,它更重要的作用是为那些后来者研究这个时代的中国提供一点微末的帮助……”

林朝阳的讲话时间不长,言辞恳切而真诚,赢得了潮水一般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些掌声不光是对他的祝贺,也是对他多年来笔耕不辍的嘉奖。

台下学生们的呐喊声此起彼伏,那些象征着读者喜爱的书籍,被学生们扔向空中,像大雨一般布洒在大讲堂内。

讲话过后,洪子成代表林朝阳(中国)文学研究会接受了林朝阳的馈赠。

林朝阳捧出一箱泛黄的手稿,态度郑重的交到洪子成手中,那些手稿边缘卷曲,墨迹深浅不一。

洪子成辨认出“渡舟记”

、“人间正道是沧桑”

等字样,角落里散出的一两页稿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这些都是林朝阳多年来积攒下来的手稿,对于台下他的拥趸们而言,无异于是稀世珍宝,许多学生们抻着脖子往台上看去,眼中满是渴望。

捐赠仪式结束后,林朝阳走下台,坐回位子上,陶玉书忍不住搂住他的胳膊,满脸骄傲。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