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重生之我的人生我做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4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3页)

这时候,铃响了,“叮铃铃,同学们,下课时间到了,老师你们辛苦了”

“那好吧,先下课吧”

杨星辉并没有走出教室,而是在黑板上写画起来,三件主要事件的格式,事件、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依次填上。

而我们在下面也是跟着画起来,有利于理解本篇课文。

写画完后,杨星辉也是喝了口茶水,不知道出去干嘛去了。我们抄写完毕后,聊了会天,不久也上课了。

随着铃声响起,杨星辉也是走进教室,“继续上节课的内容,用之所以……是因为……这个连接词,可以很好的把三件事串联起来,就成为了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学生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读书,这让魏校长大为震撼。”

“周恩来之所以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是因为十二岁那年,他到奉天上学,伯父告诉他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为此疑惑不解。直到一个星期天,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被外国人欺压,但却没有得到帮助,反而还被训斥了一番”

“这是他真正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远大志向。这便是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好了,本篇课文的第一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下面就要仔细品味第一件事其中的要点了。先我们看第五自然段: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坐在那,若有所思。以及后面的: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个同学就是年少时的周恩来,可见周恩来小时候经历过的事情,已经让周恩来深深意识到了当时中国的现状,被打怕了,被打得没有了自信心,帮洋人说话而不帮自己人说话,中华不振的含义,周恩来深深体会到了,所以周恩来认真思考魏校长的那番话,坚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不仅仅是一句空谈的话,更是周恩来年轻时候的志向以及人生的追求,有志向并为之努力,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周恩来同志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这便是志向、梦想的力量,人无志不立,所以同学们也要立下自己的志向并为之努力,相信未来你们做出贡献,你们的名字也会被大众所知晓”

“接下来我们看第七自然段:为之一振!睁大眼睛、追问看出魏校长对于周恩来的回答感到非常震撼;以及第九自然段:高兴、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可以看出魏校长对于周恩来的回答感到赞赏”

“在这么多的回答中,魏校长为什么对周恩来的回答感到震撼并赞赏呢?因为其他的回答是为了自己、家人读书,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而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他要为祖国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让魏校长感到震撼的是周恩来那远大的志向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博大的胸怀。”

“而文中也多次出现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结合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想要真正理解这诗,还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距离最近的历史事件1894年生的甲午战争,最终清政府战败,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与此同时,条约也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后续还有19oo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签订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包括:(1)中国对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价息合计过9。8亿两白银,并以关税和盐税等作抵押;(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3)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5)外国认为各个通商章程中应修之处或其他应办的通商事项,清政府概允商议;(6)惩办“祸诸臣”

;(7)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8)清政府对德、日道歉,等等。”

《辛丑条约》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当时的赔款就已经压得清政府喘不过气来了,没有银子怎么办,当然是继续压榨百姓了,可见当时的人民生活水平有多么拮据、贫穷了。周恩来的所见所闻,都让周恩来深切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含义,把自我的学习和国家富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所以才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

周总理的一生:

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