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一边学习一边工作 第四节继续学习写作知识续(第5页)
。所以,这种对“材料”
和“质料”
的区分,既不科学,也无必要,在中国古代或现代写作实践及理论研究中都缺乏基本的依据。
材料是一篇文章的“血肉”
。它的重要性可以用这样两句来加以囊括: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
;写作之际,材料是表现观点的"
支柱"
。
写文章总是要反映一种思想或认识的,但“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
也就是说,人的头脑只能做为一个“加工厂”
,把现实生活中的原料或半成品,经过加工制作,上升“飞跃”
为思想、观念,然后形成语言,把它们表现出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现实生活,没有任何原料及半成品,头这个“加工厂”
就只能是停工待料,无工可加,制作不出任何正确的思想、观念来。
在我们的人群中,大概还有不少的人,不明白这样一个简单的真理:任何英雄豪杰,他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或者自己的科学试验中,他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工厂而起到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写文章也正是如此,从生活实践或科学试验中获得了好的“原料或者半成品”
,积累了详尽充分的“材料”
,再加上作者的善于“加工”
,长于思索,这才能从中形成思想、观点,写出好的“文章”
来。所以,材料是“实”
的,观点是“虚”
的,但是“实”
能生“虚”
,“虚”
从“实”
来,“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
没有“原料”
或“半成品”
,就“加工”
不出任何思想产品,没有详尽充分的“材料”
,就从中“引”
不出任何正确的观点、结论。正由于这样,我们才说: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
。
获得正确的“认识”
是一回事;把这种认识“表达”
出来,使它能够为读者所理解、所接受,具有说服力、感召力又是一回事。前一半是由具体到抽象,即由“实”
而“虚”
,“虚”
从“实”
来;这后一半则是由抽象再到具体,“虚”
“实”
结合,以“实”
证“虚”
。也就是说,你想把你得到的“认识”
,现的“观点”
,让读者也能认识并接受下来,使它能够“树”
起来,立得稳,站得牢,非有一些典型、生动的“原料”
或“半成品”
作其“血肉”
不可,非有一些结实、有力的“材料”
作其“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