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白马庵师徒道情 仙峰岭母女相认(第3页)
孙碧云又向慧宁神尼诉说了自己的遭遇,道:“愿想跟了杨成瑞,夫妻好好过日子,不想这杨郎年纪轻轻的,就抛弃我走了!徒儿孤苦一人,现在是树大招风,备受人污言侮辱,不知这苦难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徒儿困惑,还请师父指点迷津。”
慧宁神尼叹息道:“阿弥陀佛!这都是天意如此,命中注定,你也不必烦恼,该来的自然会来,该去的自然要去。”
孙碧云沉默不语。慧宁神尼道:“乱世之中,成者为王败者寇。现在鞑子扰乱天下,民不聊生,你们带着百姓造反,揭竿起事,占山为王,护着这一带的百姓不受鞑子鱼肉,这也是上天的安排。你看,当今这湘中南一带,山寨林立,绿林群起,这些山寨绿林,虽是有恶有善,有正有邪,然而大多终究都是受苦受难之人,宜以改造为主,不要自相残杀。徒儿作为一寨之主,师父也有言告:积善去恶,扶正压邪,济穷救危,招贤纳士,联寨结缘,共同对敌。你只要能做到这二十四个字,才是你作为一寨之主的长久兴旺之道,就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来。”
孙碧云听了,连连点头,道:“徒儿记住了。”
孙碧云问:“师父今日为何来了这白马庵?”
慧宁神尼道:“你劫了龙王寨的粮后,师父我在聚湖山住了一段日子。没有你在身边,我也感到无趣,便下山云游四海九州,一去就是一年半载,再回聚湖山,已是暑去秋来。今日也是想起你师叔在白马庵住持多年,我也还没有来过。这不,刚刚一到就遇上你们了。”
孙碧云道:“师叔以前没到过聚湖山吧?徒儿也一直没见过师叔。”
慧宁神尼道:“你这师叔不像我,我是好动不好静,她这一生,除了在衡山随师祖修道十几年外,来到这白马庵后便一直守在这里,哪里也没去。你不来这里,哪有机会见她”
孙碧云道:“徒儿不孝,没有在师父身边,不如师父就随徒儿和师姐一起去我东落寨颐养天年,也好有人服侍。”
成芳也点头相劝。神尼笑了笑,道:“老尼一把年纪了,还去你山寨做绿林好汉,岂不让天下人笑话!”
孙碧云也笑了笑道:“也不是请师父做什么绿林好汉,只是不想看师父这么大年纪了,一人孤独在那山上终老,所以请师父上山颐养天年,以尽我等孝道。”
老尼叹了一口气,道:“师父当初领你上山,可不是让你来尽师父的孝道。你要尽的,是你爹娘的孝道。师父让你学的功夫,是让你救危济世,以当大任,救国救民于水火。”
碧云、成芳点头称是。
老尼又对碧云道:“说起尽爹娘的孝道,现在想起来,你当初跟师父学艺,至今已有十七年,也是阴差阳错,一直没有见你爹娘的面。今天恰巧有这个机会,你也有些空闲,正好师父我带你去看看你爹娘,好让你晓得你家在什么地方。”
孙碧云一听,不禁心酸起来,道:“也不晓得我爹娘还在不在人世。”
老尼道:“在与不在,你去看了,就晓得了,今天已晚,明天一早就动身吧。”
当夜,慧宁神尼就将当年如何收徒的事细细同碧云讲个明白。碧云听了,勾起往事,伤心不已。
次日一早,师徒三人告别白马庵慧云师太,翻山越岭,从隆兴桥来到梦云峰,翻过梦云峰,来到仙峰岭,远远看见山下一栋栋破烂不堪的茅草房。慧宁神尼指了指,道:“若是师父没记错的话,前面那口水塘旁边的那栋茅草房应该就是你的家。”
孙碧云听了,不禁心里咚咚跳个不停。
三人来到屋前,没见着人,一扇破木门虚掩着。孙碧云敲了几下门,屋里没有动静。便用力一推,门没有上栓,应手而开。进屋一看,只见屋里冷冷清清,堂屋里还是几件旧桌椅,墙角放着农具,已经被烟熏得黑的土墙上挂着蓑衣斗笠。碧云进了卧室,床上挂着满是补丁的蚊帐,床上的豆花被已洗得褪了色,更是补丁叠着补丁。孙碧云喊了几声,仍无答应,心里凉了半截。成芳到了厨房,看灶里还有余火,揭开灶上的温坛,伸手一探,水还是热的。便道:“师妹莫急,家里还是有人,也许到地里干活去了。”
慧宁神尼也劝道:“我们就在这里等等吧。”
碧云哪静得下来,也坐不下,领着二人在房前屋后转看,儿时的一些记忆又在脑海里浮现出来,又想到了一个个的姐姐和弟弟在一起玩的时光。
到了太阳下山,才见一位老妪扛着一把锄头,手提一个篮子走来。到了屋前,碧云迎上前去,见是一位老太太,白苍苍似雪,一脸皱纹犹如百年老树皮,碧云也不敢认,想娘年龄也不过六十来岁,不会这般老态。那老太太却仔细端详着孙碧云。神尼上前合掌,问道:“施主,恕贫尼冒昧,来你家打搅了。”
那老妪笑了笑道:“怠慢了,怠慢了!三位进屋,喝一杯凉茶吧。”
神尼道:“我想打听一家人,不知施主可晓得。一位道姑在十七年前曾来到这仙峰岭,领走一个姓孙的小妹子,这妹子姓孙,娘家姓王,现在这妹子已经二十几岁了,今天专程前来看望她的爹娘。不知施主可晓得这个事?”
那老太太听了,又细细看了看慧宁神尼,就激动起来,上前拉着神尼的双手,道:“原来您就是慧宁师太么?”
神尼点了点头,那老太太又看了看碧云,便扑上前来,伸出两只树皮般的手拉了碧云的手,老泪横流,道:“儿,你不认得你娘了么?”
孙碧云才晓得原来这老太太就是自己的娘。喊了一声娘,禁不住扑嗵跪了下来,就泣不成声,一旁的成芳想到自己的遭遇,也不禁伤心抹泪。
母女俩悲哭不止,好不容易被老尼劝住了。碧云娘王氏要进屋烧水泡茶,碧云要跟进去,王氏道:“你陪客人说说话,娘去弄就行了。”
碧云只得罢了。
一会,王氏泡上茶来,孙碧云就问起家里的事。王氏一边抹泪,一边道:只怪你娘八字命苦,你跟慧宁师太走后不久,没得半年,你爹就病得皮包骨,好造孽呀,断气之时还喊着你的名字,丢下一大堆孩子和你娘走了。这一家大小的担子就压在你娘身上,娘这些年风里来雨里去,饥一顿饱一顿的,也总算把几个崽女养大,五年前才把最小的满妹子嫁了人。只是你哥长大后,因家穷讨不起媳妇,二十岁时去邻村陈家做上门女婿去了。现在这屋里就剩下你娘一个人了。”
碧云听了,想起爹来,又是悲哭。王氏又叹了叹气,道:“娘也一直在挂念你,现在好了,今天也见到你了,娘死了也闭眼了。”
碧玉听了,又是伤心痛哭了一回。
王氏就问了问碧云的情况,碧云不好说自己的经历,只好含糊答应。道:“娘放心,女儿日子过得好着,娘不必操心,等哪个日子有空闲了,就接娘去女儿那里过日子去。”
王氏笑了笑,道:“娘这把年岁了,不想离开这个家了,你那几个姐和你哥,也常来看顾娘,时常来接济,她们都要接娘过他们家去,娘一个家也不去。你跟着你师太、师姐,娘也就放心了。”
王氏说着,就一边弄了饭菜吃了。晚上,王氏收拾了一个干净的床铺,安顿老尼和成芳睡了,自己同碧云谈了一夜。次日一早,师徒三人只得含泪告别。成芳和碧云要把身上所带的银两送给王氏,王氏哪里肯收。碧云没法,只好趁娘不注意悄悄放到娘睡觉的枕头下,便与师父、师姐同娘依依泣别。后来,她娘卧床不起,消息传来,孙碧云亲自下山,把王氏接到东落寨服侍,一直到王氏去世。这正是:
九峰山中观奇景,白马庵里道情缘。
归乡不识亲娘面,只因命运太多舛。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