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江州农机厂(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这座厂最辉煌的时期应该是上世纪8o年代-9o年代。因为生产的汽车零部件供不应求,资金非常充裕,厂区内大量配套设施拔地而起。学校、医院、商场、俱乐部、图书馆等一应俱全。”
“工人的待遇也非常高。当年我爸一个月工资3o多块,这里普通工人的工资是一个月8o多元,年底还有5oo多元奖金,你说有钱不有钱。”
“有钱肯定就消费。厂区外酒楼、迪斯科、洗店等声色场所自聚集、不胜枚举、好不热闹。”
“不过,好景不长。到了新世纪,国际形势生变化,经济展成为第一要务,经济建设成为当头大事。已经不需要那么多军工厂以及零部件厂,这座厂自然没有了稳定的计划订单,形势急转直下。”
“先是管辖权转为地方管辖,业务线从军用转为民用。因为管理僵化、技术落后、产品跟不上展形势,成本又居高不下,自然在市场上得不到认可,长期面临亏损。”
“接着,江州方面还是投入资金拯救过,希望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换代来扭转局面,但收效甚微。管理方式上的落后不是资金能解决的。”
“即便后来,换道生产农用机械,也是一样。竞争不过民营企业,长期依靠地方输血生存。”
“之后,新一届的管理层想破产重组,引进外部资金,转为民用股份制企业,结果遭遇农机厂职工强烈反对,多次聚集上访,破产重组计划就此搁置,停产至今。”
常乐问:“这家厂还有多少待业职工?”
郑鹏想了想说:“具体数字不清楚,除了退休和自行离岗自谋生路的,估计至少有4oo多人吧。你问这个干什么?常乐,你不会是想把它买下来吧?”
常乐说:“不行吗?”
郑鹏说:“当然不行啊,我实话告诉你啊,这个厂就是一个大坑。”
常乐问:“大坑?为什么?”
郑鹏说:“主要还是因为职工的诉求繁杂、众口难调,意见难以达成一致。”
“而且这家工厂,除了准生证值点钱外,一没有设备,二没有技术,三没有职工……”
“有能力、有技术的工人早就下海打工搬出这里了。剩下的要么就是身体条件不允许,要么就是一些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的人。你买它干什么?”
常乐说:“呵呵,也不能这么说,毕竟都是为展做过贡献的,有点要求也正常。”
郑鹏说:“问题就还出在这里。真正做出贡献的,诉求不多也合理。反而是年轻的那一批游手好闲的漫天要价。我当年在这里打过这么多架,我还能不清楚?”
“我跟你说,不是没有企业想接手。早几年也有企业跟你有类似想法。”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