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聊斋之神笔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38 压轴(第1页)

随着铜锣敲响,中秋诗会正式开始。

之前那么多的才艺表演,都算是热场的。

顾名思义,既然是诗会,诗词之道,才是真正的主题。

到了此时,十多位负责审阅点评的委员纷纷就座,开始工作。

在长条的木案上,已经摆了一部分的诗稿纸张。

这些基本是文人士子们闯关所写,有一定水准的作品,呈交上来,再经过筛选,最后得出一批佳作。可集中起来,加入最后关于“月”

主题之作,汇编成集,然后付梓出版。

在此阶段,陈铮一《江雪》异军突起,蜚声扬名,成为了焦点之一。

在广场上,甚至有不少人抄录了此诗,然后到处打听寻找,问陈铮是谁,又在哪儿?

本来一个籍籍无名之辈,到了现在,不敢说天下知,但也算是成名了的。

这正是诗会盛事吸引人的一大魅力所在。

众多的文人士子趋之若鹜,想方设法要上山来,心底里不就是抱着那么一点想要扬名立万的野望?

能造就机遇的舞台,就是人最多的舞台。

苏元武本想大喊一声:“陈铮在此!”

好与有荣焉。

但陈铮说了,要安心静气写新作,不想被人打扰。

苏元武唯有作罢,也是,接下来的月主题,才是今晚的重头戏,如果陈铮能再出佳作,必能更上一层楼。

诗会开场,一份份诗稿顿时如雪片般递交了上去。

虽然大会规则,不收旧作,但提前写好,没有公开过的,便都属于“新作”

此为空子,不钻白不钻。

要知道诗词佳作,不是那么好写的,除开极少数的个例之外,大部分的都要反复推敲,仔细琢磨,才能完成。

像诗会只得一个晚上,各种琐碎吵闹,在这等环境下即席挥毫,临时写作,很难写得好。

因此,都是早有准备。

诗稿呈案,委员们你拿一张,我取一份地开始审阅,不入眼的,当即随手放到一边;读到好的,便与身边的人分享……

与此同时,被评选为出色优秀的作品,还会与歌姬连线,着手安排稍后的吟诵环节。

这也算是一种公开了,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得到。

总体而言,称得上“公平”

,水平太次的,即使有大人情,也不敢随便放上来。

时间就这么过去,快到子时了,已然接近尾声。

“是陈渭斌的诗作!”

苏元武说道。

陈渭斌写了两,事先请杜元亭斧正润色过,如今两皆被列为优秀,水准是有的。

“陈铮,你的还没写好吗?时间可快要截止了。”

“写好了。”

陈铮回了句。

苏元武一怔,好像陈铮一直坐在这里,并没有见到他写过的样子,新买的文房四宝都没用过。

陈铮解释了句:“在山下时,就写了的。”

苏元武这才恍然,下意识问:“那怎么不交上去?要不,我帮你交?”

“好。”

陈铮从书箱中取出一卷纸来。

苏元武小心翼翼地接过,很想打开来看,但还是忍住了,一路小跑地去到前面,确认无误地递交了上去。

……

陈氏别院楼上,陈一公坐在躺椅上,听着自家嫡孙的佳作,赞扬道:“斌儿,你写的大有进步了,应景,抒情,两者结合,颇为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