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鹏程万里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五章 宿州早晨(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自钱州启程十余日后,临近寒露时节,船队抵达运河的第二座重镇:宿州。

此地在前朝的诗人口中,留下“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的诗句,可见水路多么四通八达。

刘昭杀夫登基后,虽用岁币安抚北燕,但二十年来从不敢真的高枕无忧,与几任宰执都十分重视大运河的营建维护,以确保江南的物产北上畅通,一旦开战,军饷能接得上。

因此,境内有大运河“通济渠”

主航段的宿州,其战略地位,不输南边的润扬二州和北边的商洛二府。

“冯阁长,你们头船怎么还不出港?”

辰初时分,穆宁秋隔着船舷,问冯啸。

冯啸指指南边晨雾里的一长串黑影:“让路给漕船。”

“大概等多久?”

“每条漕船都要在关卡验看粮食的份量,少说也得两个时辰吧。”

穆宁秋“哦”

一声,抱起拱在他身边看热闹的冯不饿。

冯啸自上船后,常与苏小小随侍刘颐左右,她从冯府带来的贴身丫鬟茱萸,亦要忙着打下手。主仆二人都没空顾到冯不饿。

这比猴儿还精的大鹅,自是良禽择木而栖,铁了心去傍着穆宁秋。

月下陪吃夜宵,晨起共赏日出。一旬下来,就连野利术见了也直呼有趣,夸赞大越的鹅比西羌的鹰更通人性。

穆宁秋抱着冯不饿,往舷梯走,自然地招呼冯啸:“去码头用早膳吧,为公主和苏执衣也带些回来。”

冯啸欣然同往。

两人一鹅,选了一间规模不小的食肆坐下,冯不饿自去河岸边啄食鲜嫩的水草。

伙计眼力灵光,看二人来的方向和质地考究的衣着,估摸着这是朝廷使团里的官儿,殷勤道:“贵客,尝尝我们宿州最出名的两道热汤吧,州府的老爷们去衙门上值前,都会吃一大碗暖暖身子。”

冯啸问:“汤里可有面食?”

伙计一愣,旋即解释道:“我们宿州这两道汤,荤料很足,但,不往里加饼子,二位贵客可以再来一屉馒头,或是烧麦?”

冯啸温言道:“无妨,我自去你们邻家打面来拌着汤吃,贵店可会介意?”

“啊?怎,怎会介意。大官人,小的去给你买?”

“不用,你去端汤即可。”

冯啸言行干脆,穆宁秋刚反应过来,这女子是记着他爱吃手擀面,冯啸已起身出店,不多时就打了个来回,一手一个碗,摆在桌上。

一碗筋道的白面片,一碗晶莹的白米饭。

伙计也正过来上汤,颇为自豪地介绍道:“人说唱戏的腔、厨子的汤,哎,这一个地儿的吃食好不好,先看汤水讲不讲究。咱宿州扬名天下的两碗汤,一碗叫鳝丝辣汤,只取小拇指粗细的鲜活‘软兜’,划丝半烫去腥,再与豆皮丝儿同煮,地汤须以鳝骨和婺州的猪筒骨熬制而成。这另一碗呢,叫?(sa,应是月字旁)汤,须用猪油里爆炒过的老母鸡,加米汤炖一夜,拆肉成鸡丝,再煮沸时,将生鸡蛋打入搅散。二位慢用。”

伙计又摆上四个小碗后,知趣地退开了。

冯啸低语:“到底是大码头的跑堂,这般细心。”

穆宁秋附和地点头,将热汤各装了两碗。

刚在自己面前的鳝丝辣汤中涮开一大筷子手擀面,就见冯啸兜了几勺白米饭泡进sa汤里,穆宁秋不免笑道:“你这个吃法,可是钱州人说的‘泡饭’?”

冯啸也抿嘴:“和你一样,打小的口味。你离不开手擀面,我离不开汤泡饭。”

穆宁秋尝了两口汤,感慨道:“但口味这个东西,也未必一成不变。你看这两碗汤,里头都有点睛之笔的胡椒,颇像北地的胡辣汤。胡椒自西域传来,过黄河,到江淮,此地的人原本口味清淡,也渐渐甘之如饴。而这个sa汤,并非只有鸡肉鸡蛋的香,厨子应是将鸡块用猪油炒过。我们河西人,素以牛羊肉为食,摒弃猪肉,但我叔父四处行商,什么都吃,尤爱江南的猪肉蟹黄小笼,连带着我,很早就爱吃猪肉。”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