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诗人李白 (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黄山论道》
红山玉龙著
第九章诗人李白:
仿水调歌头·归途
送客松间立,黄山云气稠。
千年古木,见证多少离别愁。
遥想当年李白,醉卧松间石上,诗篇动九州。
仙术穿唐世,温士再逢秋。
话五岳,游四海,意悠悠。
重逢虽喜,离别更惹泪双流。
仙路迢迢何处,唯有归途漫漫,思念满心头。
他日重逢日,再话黄山游。
晨光微熹,黄山之巅,云雾缭绕,仿佛仙境一般。奎杰和云瑶站在那棵被岁月雕琢得如古人作揖送客的“送客松”
下,感受着从四面八方吹来的微风,心中不禁涌起一阵莫名的感慨。
“云瑶,你看这棵送客松,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离别的故事。”
奎杰望着那苍劲的枝干,轻声说道。
云瑶点了点头,目光也投向了那棵古老的松树,眼中闪过一丝晶莹:“是啊,每一片叶子都像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过往的离别与重逢。”
他们闭上眼睛,施展时空倒转仙术,瞬间便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唐代。只见李白正站在黄山的绝顶之上,望着那连绵不断的三十二座莲峰,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李白低声吟咏,他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仿佛在诉说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此时,一位身着白衣的温处士正缓缓走来。他脸上带着微笑,与李白相视一笑,仿佛多年的好友再次重逢。
“温兄,你终于回来了。”
李白走上前去,紧紧握住温处士的手。
“是啊,李兄,这些年我游历五岳,历经艰险,但心中始终想念着这片土地。”
温处士感叹道。
两人站在山巅之上,俯瞰着脚下的云海和群山,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他们谈论着过去的种种,也畅想着未来的美好。
奎杰和云瑶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心中不禁感叹着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短暂。他们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也能够体会到那种对友情和家乡的深深眷恋。
就在这时,温处士突然转身向李白告别:“李兄,我要回去了。这次回来,只是为了与你重逢,现在我要继续我的旅程了。”
李白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不舍:“温兄,一路顺风。他日若有机会,我定会再次前来拜访你。”
温处士微笑着点了点头,转身向远方走去。他的身影在云雾中渐渐消失,只留下一串渐行渐远的脚步声。
奎杰和云瑶从遥远的唐代梦境中回归现实,心中仍旧回荡着那份深深的情感。他们凝视着那棵送客松,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离别与重逢交织的复杂情感。
云瑶特别赞赏李白的诗“在唐诗的璀璨星河中,李白的诗篇总是如流星般划破夜空,熠熠生辉。他的诗歌不仅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更融入了深邃的哲理与真挚的情感。《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便是这样一集自然之美、哲理之深、情感之真于一体的佳作。
诗歌开篇,李白便以宏大的笔触描绘出黄山的雄伟与壮丽:“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这两句诗不仅让读者对黄山的巍峨有了直观的感受,更通过“三十二莲峰”
的比喻,将黄山比作盛开的莲花,形象地展现了其秀美的姿态。接着,“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两句,进一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黄山丹崖石柱的奇崛与菡萏金芙蓉的娇艳,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黄山之巅,感受那令人震撼的自然之美。
在描绘了黄山的自然美景之后,李白笔锋一转,开始回忆自己与温处士在黄山的相逢:“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