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一生到老的说说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五章 送火神爷(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在山东菏泽的这片广袤乡村土地上,流传着诸多古老而质朴的习俗,送火神爷便是其中之一,承载着世世代代村民对生活的祈愿与敬畏。邢成义、申晓光、史建涛、荣玉东这四个年纪相仿的孩子,自小在村子里一同长大,每到年节,那些传统习俗就成了他们最欢乐的童年游戏,而送火神爷更是他们每年都满心期待的“重头戏”

刚过完初六,村里的年味儿依旧浓郁,鞭炮声时不时在街巷中炸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烟火气息和饭菜香。邢成义早早就惦记上了初七送火神爷的事儿,天还没大亮,就跑到申晓光家,趴在他家窗户上喊:“晓光,起床啦!今儿可得准备送火神爷啦!”

申晓光睡眼惺忪地应了一声,一骨碌爬起来,两人又风风火火地去找史建涛和荣玉东。

四个小伙伴凑到一块儿,便开始商量着怎么扎火把。往年都是跟着大人打下手,今年他们决定全靠自己,要扎出最威风的火把。邢成义是他们当中的“小机灵鬼”

,脑子转得快,他说:“咱村后头地里不有好多玉米杆嘛,又直溜又干燥,用来扎火把准行!”

大伙一听,纷纷点头赞同,一窝蜂似的朝村后奔去。

到了地里,枯黄的玉米杆在寒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欢迎这群充满活力的孩子。他们各自挑拣着合适的玉米杆,邢成义一边挑一边给大伙讲解:“这玉米杆得粗细均匀,太细的不禁烧,太粗的又不好捆。”

不一会儿,每个人怀里都抱了一大捆玉米杆。

回到村子里的打麦场,这就是他们的“秘密基地”

,平日里玩闹、议事都在这儿。史建涛从家里拿来了绳子,荣玉东则贡献出了一根平日里赶羊用的木棍,这木棍粗细正合适,用来做火把的“脊梁”

。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开始动手扎火把。邢成义手脚麻利,先把玉米杆理顺,一端对齐,然后用绳子紧紧地缠绕在木棍上,一圈又一圈,边缠边说:“这可得绑结实咯,要是半道上火把散了,火神爷该不高兴啦。”

申晓光在一旁看着,不时递上几根玉米杆,帮着补缺补差。史建涛最细心,他发现有些玉米叶耷拉着,容易被风吹散火星,就找来一把剪刀,把多余的叶子修剪得整整齐齐。荣玉东年龄稍小,干起活来却也不甘示弱,他用小手使劲拽着绳子,小脸憋得通红,非要帮着把火把固定得牢牢的。

忙活了大半天,四个火把终于初见雏形,立在地上比他们几个孩子还高,威风凛凛的。邢成义叉着腰,满意地看着自己的“杰作”

,说:“咱这火把,火神爷看了保准喜欢!”

申晓光眼珠子一转,坏笑着说:“要不咱再给火把加点料,弄出点花样来?”

说着,他从兜里掏出几个小炮仗,是过年时剩下的。大伙眼睛一亮,这主意不错!史建涛有些担心地说:“这能行吗?别吓着火神爷。”

邢成义摆摆手:“不怕,火神爷神通广大,才不会怕这点小动静,这叫热热闹闹送火神爷!”

于是,他们小心翼翼地把炮仗塞进火把中间的缝隙里,还特意留出引线,准备到时候来个“惊喜开场”

。荣玉东看着火把,又瞅瞅手里的三根香,那是他娘特意嘱咐他的,家里没小男孩,女孩子不方便玩火把,就拿香代替,一样能送火神爷。他小声嘟囔着:“火神爷,您可别嫌弃我的香,我也想把您送得妥妥当当的。”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太阳已经西斜,天边被染成了一片绚丽的橙红色,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村里的大人们也开始忙碌起来,各家各户都在准备送火神爷的事儿。孩子们听到外面的动静,知道重头戏要开场了,一个个兴奋得小脸通红。邢成义扛起自己扎的火把,大声喊道:“伙伴们,出发咯!送火神爷去!”

其他三个孩子也纷纷拿起火把,荣玉东则紧紧握着三根香,跟着队伍出了门。

刚走到巷口,就碰到了一群同样拿着火把的孩子,大家互相看着对方的“装备”

,嘻嘻哈哈地打闹着。有个孩子看到邢成义他们火把里藏着的炮仗,羡慕地说:“你们这火把可真牛,还有炮仗呢!”

邢成义得意地扬起下巴:“那可不,咱得让火神爷风风光光地走!”

一路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街巷里,打破了傍晚的宁静。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