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撂不倒(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80年代初,鲁西南有个小村庄叫姜庙村,村里有个壮实的年轻小伙子叫王正荣,二十出头的年纪,脸色黝黑,很擅摔跤,农闲时节爱和人较量较量,从没人能把他摔倒,村里人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做“撂不倒”
,久而久之,他的本名大家也就很少再说,人人都叫他“撂不倒”
。
春天要忙着耕地、播种,夏天农忙打理庄稼,秋天又开始忙着收获,一年到头只有秋收后到来年开春前这段时间可以清闲一下。挖河也就选在了这个时间,那时候的中国机械还没那么发达,挖河主要还是靠人力来完成。村委会接到上级通知就开始召集劳力,用大喇叭在村里一喊,一家一户出一个劳力,在村子中间大树底下集合。村支书简单的做一个动员大会,大家就回家准备行李了,准备第二天一早奔赴目的地。“撂不倒”
就在这次的挖河工行列里。
挖河其实不是每年都有,差不多是两三年挖一次,有时也要看河道的拥堵情况。秋冬季少雨,正是黄河的枯水期,这时候河床浅的地方就露出来,深的地方水也见少了。为迎接夏季汛期的来临,省里把任务派给县里,县里再派给乡里,每个乡镇负责哪一段黄河的治理,都是统筹安排好的,这样挖河工作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挖河总体来说分为四个部分,清淤、挖深河床、加固河堤和加固河坝。营里乡接到的任务就是郓城县解张村到小鱼骨村这段的治理工作。
第二天一大早,浩浩荡荡的队伍就出发了,每人扛着一个铁锨,每七八个人就拉着一个地排车,车上拉着棍子、塑料布以及大家的被子、盆子、饭盒等。长长的队伍一路开始向北挺进,
大家一路唱着、逗着、闹着,不一会就传来一阵哈哈大笑。从姜庙出发,一路向北经过大义镇、田桥镇、闫石镇、郓城县、董口镇,最后到达目的地解张村,一路走来人越来越多,队伍也越来越长。80多公里的路程,到下午三四点钟才到达,劳力们到达了目的地,一个个累的精疲力倦。然后大家开始找平坦的地方搭庵子,说是庵子,其实很简单,用地排车拉来的木头和塑料布,简单做一个三角形支架,能防雨就行,晚上劳力们得睡在庵子里;做饭的火头就开始就地制灶,负责村里劳力们的伙食,那时候的伙食很简单,就是白菜炖粉条,偶尔能看到几个肉片,这已经就是很好的吃食了。那时候挖河是没有工资的,出来挖河其实就是为了家里少张嘴吃饭,还能给队里记点工分。“撂不倒”
正值年轻,饭量又大,一口气吃了八个大白面馒头,就躺进庵子里打上呼噜了,劳力们也都陆陆续续的去休息了。
天刚微微亮,“撂不倒”
和其他劳力们就早早的爬了起来,到河沿上集合。河沿上早就站满了人,起身早的已经下河开挖了。一眼望去密密麻麻全是人头,顺着河流向远望,根本看不到尽头。队长们吩咐好了该干的工作,“撂不倒”
和大家就扛着铁掀,拉着地排车,向河床底下走去。深秋的天气已经很冷了,河底的淤泥一踩膝盖深,大家光着脚,挽起裤管,一脚下去,冷的只呲牙。年轻人干活是最不惜力气的,力气用完了,吃点饭、睡一觉,力气就又回来了。车上装满了淤泥,一人拉车,后面跟着几个人推着。“撂不倒”
力气大,拉车的活自然也就给了他,拉车必须一鼓作气从河底拉到岸上,要是中间停一下,那就彻底拉不动了。从河底上岸,光是爬坡就有一百多米的路程。拉上车一路小跑,来回十几趟,不到半晌衣服就湿透了,脱了棉袄,只穿个单衣,干的是热火朝天,地排车一辆辆的呼啸而过,不经意间像是搞起了竞赛一般。要说最快的,还得是“撂不倒”
,隔壁村的三喜却表示不服气,非得比个高下,最后俩人都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愣是没分出个胜负。三喜看没比出个高下,又要比中午看谁馒头吃得多。“撂不倒”
当然也不含糊:“谁怕了谁是孙子。”
伙上管饭,菜是每人定量的,但馒头却管饱,出大力的年轻人个个都是饿鬼投胎,拳头那么大的馒头一人能吃六七个,饭量大点的能吃八个。三喜也是个大肚汉,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能吃。到中午饭点,“撂不倒”
和三喜周围围了不少人,大家都想看看热闹。人群里有好事的就开始怂恿:“比赛哪能没彩头?你俩说说输了的怎么办?”
又有人说:“要不输了的人去集上买二斤牛肉给大家开开荤。”
三喜说:“就这么定了,吃饭我可没怕过谁!”
“你别说大话了,先把钱准备好吧,别一会输了耍赖。”
“撂不倒”
一点也不示弱。
定下了彩头,俩人就开始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围观的人自动当起了裁判。
“一个”
“两个”
……
“三喜七个了”
““撂不倒”
八个了”
“三喜九个了”
““撂不倒”
十个了”
三喜吃到第十一个时,手里握着半个馒头却是怎么也吃不下了,“撂不倒”
已经吃完了十一个了,要赢就得赢得漂亮,他愣是要吃第十二个,加上人群里一起哄,拿在手里第十二个也狼吞虎咽的给塞了下去,这下真的是吃到嗓子眼了。“别耍赖,买牛肉去”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