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集 狄公拜相(第3页)
,以免受刑讯之苦,但绝不乱认谋反情状。无论如何,先保住老命再说,以备翻盘。
来俊臣获其谋反供词,再无理由加刑,囚禁处分之际亦皆稍为宽纵,不得即死。
狄仁杰既得活命,遂于夜间撕开被里衾帛,书己冤状,藏于绵衣之中,令家人于探监时持出,密投于铜匦之中。武则天览之,令通事舍人周琳往狱中视察真伪。
周琳不敢得罪来俊臣,便与其通谋,更携来俊臣伪作狄仁杰等谢死表章回奏。
眼见得罗织已成,证词俱在,狄仁杰等人必要死于非命,沉冤难雪。
正在周琳奏章递上,准备处决魏元忠、狄仁杰等人之际,却有鸾台侍郎同平章事乐思晦之子,当年不满十岁,因父亲被来俊臣冤杀,此时亦上密书言事,说有谋反大案告。
武皇闻说数岁小儿上告机密重事,大觉好奇,于是诏命破例召见。因见其容貌清秀,乳臭未干,便笑问道:卿乃谁家子弟,又告何人谋反?
乐氏幼子朗声答道:臣乃故鸾台侍郎乐思晦之子,告来俊臣谋反情事,事实俱在,赃证俱全,并一半句诬赖。若有虚词,愿承诬枉之罪。
武则天后:你有何证据,便说事实俱在,赃证俱全?
乐氏子:陛下国法为俊臣所弄,天下无人不知,只瞒哄陛下一人而已。陛下不信臣言,乞择忠清朝臣、又为陛下素所信任者,诬为反状以付来俊臣,则无不承认谋反矣。
武则天:也不必试验。卿可试举数端实例,我便信你。
乐氏子领旨,遂立于殿阙,历数来俊臣欺上压下,以酷刑令清白者自诬承反,种种不法之事,口辞便给,毫无惧色。
武则天见此十岁小儿犹知酷吏内幕,便即警醒,乃命将狄仁杰提出制狱,召入内宫问道:卿自承谋反,是何缘故?
狄仁杰答道:臣若不承,则已死于拷掠矣。
武皇又问:则何为又作谢死表疏,并具反状?
狄仁杰答道:无有此事。
武皇出表示之,狄仁杰笑道:陛下手中有臣奏表无数,拿来稍加比对,便知笔迹迥异,是来俊臣伪作之表。彼等常以此手段,先斩后奏,是倚仗陛下信任,以欺天子不察也。
武则天由是乃悟来俊臣之诈,亦尽知来俊臣、索元礼、周兴等长年欺诈胡为诸事。
狄仁杰奏对已毕,复还狱中,等待宣判。
时有制狱判官王德寿,原为狄仁杰旧属,知道天子召见,必得平反复官,于是私谓狄仁杰道:尚书大人即得入宫面陈冤屈,必定减死。德寿业受驱策,欲求稍稍立功进阶,敢烦尚书大人来日复审之时,攀引杨执柔谋反之罪,不亦可乎?
其作此求,是因知杨执柔素与狄仁杰为仇作对之故。未料狄仁杰闻而怒道:皇天后土在上,谁遣狄仁杰为如此无耻之事!
说罢以头触柱,血流被面。
王德寿大惧,知道狄仁杰此后必被重用,不敢得罪,因而再拜谢罪。
武后神皇诏旨下达,平反狄仁杰等七人冤狱。但贬任知古为江夏令,狄仁杰为彭泽令,崔宣礼为夷陵令,魏元忠为涪陵令,卢献为西乡令。流放崔行本、李嗣真于岭南。
来俊臣未料有此突变,乃与武承嗣勾结上书,固请诛灭狄仁杰等七家之族,武皇太后不许。来俊臣于是独称崔行本罪恶尤重,请诛其一人。
徐有功反驳道:明主既有更生之恩,俊臣不能顺旨,恐损朝廷恩信。
殿中侍御史霍献可是裴宣礼外甥,上前奏道:陛下若不杀裴宣礼,臣请陨命于前!
头触殿阶,血流沾地,以示大义灭亲。太后将欲稍抑酷吏之政,渐息告密之风,于是皆都不听,于是尽赦七臣。
为示重文兴武之风,武则天命南北衙择善射者五人,比赛骑射之术。
时有高句丽降将泉献诚,乃本国大莫离支泉男生之子,入唐后被封为拜右武卫将军,武周天授元年,以右卫大将军兼羽林卫。
通过较射,泉献诚名列冠军第一,获赏颇丰。
武则天闻此不悦,于是说道:两衙所择善射者皆非汉官,若使蕃将得冠受赏,恐四夷皆轻我汉人无善射者。
有司闻此,请停比射,则天武皇从之。
来俊臣便以此为由,向泉献诚索求钱财,分其赏金。泉献诚生来耿直,固执不与。来俊臣大怒,便命手下御史诬告泉献诚谋反,一月九日下狱缢死。
武则天知其冤死,追赠右羽林卫大将军,以礼改葬。
当时佞臣酷吏之中,又有宁陵丞郭霸,乃庐江人氏,以谄谀武皇得以重用。
初被召见之际,郭霸便自陈忠鲠:往年从征徐敬业时,臣立下重誓,愿抽其筋,食其肉,饮其血,绝其髓。
武则天闻言大悦,故拜其为监察御史,时人号为“四其御史”
。
天授三年,适逢顶头上司御史中丞魏元忠患病,郭霸前往府中探视,因效当年越王句践所为,亲尝其粪,然后面呈喜色,讨水漱口后拜倒病榻之前,向魏元忠称贺。
魏元忠问道:我病危笃,有何可贺?
郭霸答道:我闻世人有恙,若其粪甘则可忧;今中丞大人贵矢味苦,必无伤也。
魏元忠见其行状,复闻其言,不但不喜,反而大为厌恶,面向内卧不理。待病愈之后,逢人辄告郭霸无耻之行。
郭霸既为御史,尝受命鞠推芳州刺史李思征谋反案,搒捶考禁,无所不用其毒,李思征不胜酷刑而死。
此后数年之内,郭霸屡见李思征现于面前,或在梦中,或于暗夜,竟至在己上朝途中拦路,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