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李廌师友谈记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山东大学的这些年(第2页)

,郑春主持“当前社会文学生产的实证研究”

,张学军主持“文学经典在当前社会的传播、接受和影响研究”

,刘方政主持“非主流文学生态研究”

。直接参与项目调查研究的有叶诚生、丛新强、谢锡文、史建国、马兵、国家玮、程鸿彬、唐锡光、王小舒,等等,有40多人。

到2015年10月,这个项目完成结项,举办了一次研讨会,出版了《当前社会“文学生活”

调查研究》一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还专门发布新闻,在学界产生较大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山大还专门设立了“文学生活馆”

(谢锡文和侯滢是主持人),为学校提供一个文学阅读交流的场所,还经常举办面向普通市民的文学讲座。如今山大北门一进去,就看到“文学生活馆”

,那个牌子还是我题写的。

我在山大做过的第四件事,就是编写语文教材。我2011年9月到山大,2012年10月,教育部就聘任我为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的总主编。教材编写比我想象要艰难,各方面都有要求,社会关注度还很高,动辄会引发网上热议,很多精力要做各种平衡、协调和“灭火”

的工作。我经常要回北京开会,讨论修改稿子。2016年义教的语文教材编完,不想再干了,又经不住教育部再三动员,接着又要编高中语文统编教材。这一干就是十一年。一直到现在(2024年春),这项工作还没有完。而山大校方和文学院,对我这项工作始终是支持的。2018年某一天,山大樊丽明校长还特地到我办公室来看我。我汇报了教材编写的情况,说这也是属于山大的科研成果。

山大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有深厚的历史积淀,闻一多、老舍、沈从文、梁实秋都曾在山大(或者前身青岛大学)任教,1950年代又有刘泮溪先生开设新文学课程,还专门讲授过“鲁迅研究”

,那都是开风气之先的。后来又有孙昌熙、孔范今、黄万华等先生,在现代文学、鲁迅研究和海外华文文学方面都做出过重大贡献。邀请我去山大,最初也是黄万华与郑春老师他们提议的。

郑春教授的父亲是广东梅县客家人,可是不会说客家话。我总想在他魁梧的身上找到某些客家人的“因子”

,结果很失望。不过我和他很说得来,他也给我很多帮助,包括生活上的帮助。他在现代作家作品研究,特别是留学生文化背景的考察方面,有专深的成果。长期担任教学行政工作,对他的专业是有些耽误的。我宽慰他说,学者做教学科研管理,也是一种贡献,应当有成就感。

和我交集较多的是黄万华教授,我和他都住南院。深夜,小区安静了,从我的窗口望去,还能见到黄老师住室的灯光。他总是那么辛劳钻研,说他是文学院的“劳动模范”

,恰如其分。黄老师当过知青,经历过苦难,后来在泉州华侨大学当老师。也许因为侨乡的缘故,他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主业。他做学问很扎实,尽可能靠第一手资料说话,就成年累月浸泡在史料查找中。甚至自费去国外查找资料。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这一块,黄万华教授掌握的资料最多,也最权威。20世纪80年代后期,黄老师还未来山大。山大有位老师到上海图书馆查找资料,有的未找到。工作人员对他说,你可以找黄万华,他的资料多。这位老师就联系了黄万华,得到帮助。后来山大现当代学科就决定联系调动黄万华来山大。孔范金教授退休后,黄万华就成为学科的带头人。

黄万华老师著作很多,包括“台湾文学史”

“香港文学史”

“海外华文文学史”

,后来又汇集出版了《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时空,自然有各种政治变革带来的影响,这也是“三史”

研究的难度和特殊意义。在这个领域,黄万华教授毫无疑问是全国领先的。我去山大不久,黄老师要退休了,我曾找过校长,希望像黄老师这样比较有影响的学者,退休能延缓几年。可惜未能获准。黄老师自己则无所谓,继续做他的学问,几乎每隔一两年就有一种新著出版。

杜泽逊教授也是给我较多帮助的。我认识他比较晚,2015年暑期,我把家搬回北京。山大那边还有课,每隔一两周就从北京去济南集中上课。而杜老师是2018年担任文学院院长的。他希望我能续聘,而且酬金比以前高出两倍。我考虑年纪大了,北京这边还要为教育部编中小学语文教材,精力照顾不过来,就婉拒了,答应改聘为“兼任讲席教授”

,不再授课,只负责带博士生。杜泽逊教授也尊重我的决定。他出任文学院长,实施一些改革措施,主要是调动教师的主动性,活跃学术氛围,有时找我商量,我都是支持的。我还把著名学者龚鹏程先生推荐给山大。我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温儒敏谈读书》,杜泽逊教授和办公室主任沈文老师还专程到北京参加该书的发布会,很让我感动的。记得我们还在王府井的一家饭店聚会,谈得很畅快。杜老师是非常有实力的古文献学家。对他这一行我不熟悉,但很景仰。他参加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等大型古籍的编纂工作,主持过《清人著述总目》《清史·典籍志》《五经正义》等古籍的整理。最近又在主持《永乐大典》存卷的综合整理研究。这些都是功德无量的学术工程。杜泽逊教授真是那种把学术当作自己的志业的幸福的学人!他的科研任务如此繁重,还能出任文学院院长,双肩挑,真不容易。

山大文学院很多老师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曾繁仁先生担任过山大校长和党委书记,还曾经被教育部委派到北大督导过工作,我们又都参加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彼此很熟悉。我来山大,显然也是他支持的。曾先生从校长职务上退下来后,全力投入“生态美学”

的研究,现在山大在这个领域已经成为全国文艺美学界的一个亮点。我和曾老师平时见面不多,也就是在一些学术活动上见到,会聊上几句。他对我在山大的工作生活是很关心的。当我说决定不再续聘时,他似乎有些感伤,说山大留不住人!

张学军、刘方政、贺仲明、叶诚生、丛新强、马兵、史建国、国家玮、程鸿彬、谢锡文、沈文,还有不在一个教研室的,等等,各有其学术专长与成就,这个学术共同体是很和谐、团结的,没有文人相轻和某些单位常见的“互卷”

现象,没有傲气凌人的脾气。有时我们也会找个由头聚餐,主要是说说话。山东人很讲礼节,如何排座,如何敬酒,都有讲究。我刚去是不懂“酒过三巡”

,一开始就举杯,还闹过笑话。在这个“大家庭”

里,我常感到暖意。

我在山大任教,如果算到现今,已经十二年。2011年到2015年,我住在济南,在山大南院,也有五年。那时山大聘任的一级教授有13位,文学院有盛宁先生和我。可是大多数一级教授都不住在济南,只是有课或有活动时才来学校。而我是搬家到此地过日子的。课不多,也较少应酬,那是难得的安宁的日子。至今我还经常想起南院的居家生活,想起闵子骞路的菜摊,想起山大校园的小树林,想起我在知新楼的办公室,想起学人大厦,想起和老师同学一起的那些情景。

很庆幸,到晚年,我生命中还会有山大这一段难忘的经历。

2023年11月初稿

2024年2月22日修改弁言

笔者在学术撰著之余,不时也写些随笔小品之类,有的发表在报刊上,有的则随写随弃,丛残多失。近得河南文艺出版社垂爱,要给我出个随笔集,我不揣谫陋,选其61篇,缀辑为一册。

收在本集的文字大部分是“写人”

的,写亲人、老师、同事、友朋,等等。其中写到四十多位学界人物,主要是北大学者,是我曾聆教或共事过的。写作和编辑这些篇札,总会想起许多旧事,不免感怀,所以起名《师友感旧录》。

年岁大了,记性又不好,对故旧的回想难免零星而模糊,亦限闻见所及,最其要略,写出来也只是印象式的短制,并非全人的评说。许多篇目又都是即兴之作,并无预定的计划。最早的写于1990年;最晚的,写于几天前,本书即将交付出版之时。选择写谁,怎么排列,也没有一定标准。不过所写的人物大都是我所敬佩,让我感怀,或觉得有情趣的。其中写到的许多老师和亲友都已经过世,收编这些文字,颇有时光流逝、日月其除之感。

因为所写人物大都是北大中文系的学者,编集时又补充了几篇与北大及中文系有关的史述性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是根据讲座整理的,还有的是十多年前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图史》时所写,收进本书时做了些许修改和补充。这些“记事”

和“写人”

配合,也许能呈现数十年来学界与北大的某些光影。

还有几篇自叙,别次于后。这几篇收进本书时有过犹疑,我本人的经历很普通,实在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但文中写到我的成长,以及我向前辈学人请益求教的一些情形,庶几符合“感旧录”

的题中之义。

我学识荒漏,这些文字也未必多么好,却也自勉无须汗颜,写作过程自有怀想、感恩、寄托或抒情,所谓负日之暄,自足之外,亦可作闲聊之谈资吧。

本书多篇文字曾在一些报刊发表,少数篇章曾收在《书香五院》和《燕园困学记》两集中,收进本书时有改动。若读者已经读过,有炒冷饭之嫌,那我是要表示歉意的。

2023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