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二(第1页)
辑二
北大中文系诞生一百年摭谈
看到这个标题,有的读者可能会问:北大中文系才100年?百年校庆过去都十多年了,难道中文系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让我先说说这个问题。
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建立的,但具体到哪一天算是正式成立,并没有定论。有三件事可供作“成立”
的根据。一是当年2月15日光绪帝诏喻:“京师大学堂迭经臣工奏请,准其建立,现在亟须开办。”
从程序上看,这就是启动了。第二件事是8月24日礼部知照大学堂派员领取“钦命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
孙家鼐的关防。大印都拿到了,似乎也可以说正式开办了。还有第三,就是根据一些回忆,这一年的12月31日,京师大学堂宣布开学。虽然有学者对“开学”
的说法有些怀疑,但对“京师大学堂建立在1898年”
普遍还是认可的。
那么为何一开头没有中文系呢?因为大学堂创办之初因陋就简,类似“蒙养学堂”
,课程仅设诗、书、易、礼等几种,学生往往是上午读经,下午学点地理、格致之类常识,还没有分科。稍后办了仕学馆和师范馆,科目分得较细了,因为是速成班,也京师大学堂马神庙旧址
没有系科之分。1904年师范馆和预科的课程分为“公共”
“分类”
与“加习”
三科,一年级上公共类,包括人伦道德、群经源流、算学、外语之类,还有就是“中国文学”
。二年级以上有四类课程选学,分别偏重数理化、地矿农、法政或者文史,每一类课程中都有“中国文学”
。但这时的“中国文学”
只是课程,还不是系科,也无所谓中文系。
一直到1910年3月31日,京师大学堂举行分科大学开学典礼,才意味着“中国文门”
作为独立教学建制的诞生。当时全校设七个分科大学,也就是七个本科教育的相对独立机构,有点类似现今的学院,包括:经、法、文、格致、农、工、商。其中“文科”
下设两个“学门”
,就是“中国文门”
与“外国文门”
。这“学门”
就相当于现在的“系”
了。北大中文系的前身就是京师大学堂“中国文门”
,诞生于1910年3月31日,从那时到今年3月,足足100年了。现在北大中文系正在筹备百年系庆,计划在下半年好好庆祝一番。但不应当忘了北大中文系的生日是3月31日。
说完生日,还要说说出生地。北大中文系诞生何处?不少人可能以为在沙滩红楼。非也。应当是在北京地安门内马神庙。1910年“中国文门”
作为独立的建制成立之时,整个分科大学都设在马神庙,这也是大学堂开办时的校址——原乾隆皇帝四公主府。据说和嘉公主十六岁下嫁,二十三岁就过世了,其府邸到光绪年间还空置着,后来就由皇上拨给京师大学堂暂做校舍之用。占地并不大,但经过几番修葺,设置还齐全。两层过厅做职员办事处,正殿改作讲堂;讲堂两侧有耳房,做教员休息室。往里边是大殿,原是公主的寝宫,这时却在中庭祀有孔子神位,而寝宫后两排平房则作为学生宿舍。再往后的楼房相传是公主梳妆楼,就作为藏书楼。其他一些地方还有博物室、自修室、饭厅、浴室,等等。那时学生数量不多,宿舍两人一间,膏火饭食皆官费。晨起鸣铁钟,上课、就寝摇铜铃,开饭则鼓锣为号。学生宿舍几排平房之间是操场,学生课余在那里踢球或者荡秋千。后来大学堂规模拓展,到老北大时期,陆续增设了二三个校区,包括沙滩附近的汉花园、北河沿,以及城南的国会街等几处,分别称为一、三、四院,马神庙则称二院。北大中文系是在马神庙原四公主府诞生的。但当时“中国文门”
坐落院内何处?已很难考索。北大二院旧址后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使用,几十年大拆大建,只有原公主府正殿也就是老北大讲堂等几处留存,依稀可见往昔旧迹。
再说红楼。为何说起老北大和中文系很多人总会想到红楼?不奇怪,红楼和五四运动联系在一起,太出名了,以至于“掩盖”
了原出生地。红楼也在沙滩一带,现在的五四大街,原先叫“汉花园”
。红楼建成于1918年8月,在当时北京,就算是一栋标志性大型新式建筑了。那略带西洋近代古典风格的造型,到现在仍然显得相当有气势和特色。之所以称为红楼,是由于通体多用红砖砌筑。红楼初建拟作宿舍,建成后用作文科教室和办公室。于是“五四”
以降许多知名人物都曾在此讲学、工作和活动,许多故事传奇也发生于此。红楼从建成到1952年(除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北大南迁的西南联大时期),一直是北大的本部,也是文学院所在地。北大中文系也一直以此为“家”
。1937年北京沦陷之后,红楼被日本宪兵部队占用,地下室曾被用作监狱。1945年日本投降后,又成为北大校舍。1952年院校调整,北大迁至海淀燕园,红楼改由国家文物局使用。现红楼改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新青年》部分同人合影。左起为:刘半农、胡适、陈大齐、马裕藻、钱玄同、周作人
对社会开放。现在到红楼参观,遥想当年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沈尹默、林纾、刘师培、黄侃这些大师级人物都曾在此任教、工作与活动,而这些人物又都和中文系联系密切,我们对北大中文系的历史会顿生敬意。
1952年院校调整,10月中文系随学校迁到原燕京大学旧址燕园,就在现图书馆东侧的文史楼设系办公室。当时用于教学的有8座大楼,有5座是原来燕京大学的,都在北大西门一带,而文史楼和生物楼、教室楼(一教)这3座是当时为北大西迁而新建的,现在进东门就可以看到。新旧建筑整体风格类似,都是挑檐大屋顶,三层灰砖砌墙,但几座新的更朴素一些。文史楼每层中间过道,南北两侧都是按教室设计的房间。最上层是文科阅览室,下两层东、西分别属于历史系和中文系。北大文学研究所(即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前身)也曾立身于此。院系调整后的北大中文系集合了原北大、清华、燕京(后来还有中山大学的语言学系)的师资,人才济济,大师云集,文史楼也就称得上是1950年代中文系部分教师合影(其中有杨晦、高名凯、魏建功、吕叔湘、郑奠、杨伯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一流文史学者的“杏坛”
。他们在这里上课、开会、讨论,学生也在这里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但1950年代后期开始的“反右”
“拔白旗”
“大批判”
等政治运动也接二连三在这里上演。前不久我从这栋灰色大楼前经过,有众多家长正簇拥着他们的孩子到这里参加自主招生的面试,煞是热闹。我想到,这栋楼曾有那么多的混乱、消沉、新生与辉煌,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
1966年“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