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李廌师友谈记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吴福辉 犹念旧日芳满庭(第1页)

吴福辉:犹念旧日芳满庭

*吴福辉(1939—2021),浙江镇海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名学者。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左翼文学与京海派文学、现代讽刺小说等。本文系笔者2010年所写《老吴印象》(发表于《博览群书》2010年第10期)与《吴福辉现代文学研究的四大贡献》(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第4期)两篇文章融合重写。

2021年1月15日上午,平原兄来电,得知老同学吴福辉在加拿大家中过世了。非常悲恸,什么事都静不下心来做了,眼前满是老吴的斑驳影子。

记得前年春节我还去潘家园看望过他,那时他已患肠疾多年,越发衰瘦,正翻箱倒柜准备卖掉北京的房子去加拿大和儿子过。我说都这把年纪了,还折腾?他解释了几句,便是苦笑,默然。我们又一起去东四吃馆子,他胃口还挺好,兴致又来了,说以后还会回来看看的。我想这怕是很难了。到加拿大以后,彼此联系就很少。我们有一个微信同学群,老吴偶尔也会“冒泡”

。我是不太看微信的,直到这两天,我才从“群”

里知道一些事。

他去加拿大后仍然肠病缠身,动过大手术1次,小手术3吴福辉次,病况略有好转。去年12月11日,81岁生日那天,还照了一张相,是站在一个门框前边,两手交叉胸前,露出的笑容,似乎不像以前那样灿烂了。还写了一首“自寿诗”

,是发给老同学张中的:“八旬伊始困卡城,遍叩新冠万户门。雪岭松直正二度,平屋笔闲又一春。窗前狗吠车马稀,月下兔奔星空沉。壁火如丝冬意暖,犹念旧日芳满庭。”

这是老吴的绝笔?可想他在异乡是多么思念旧日往事!我们能感受到他的心情!

从1978年读研究生开始,和老吴结交43年了。如今他“潇洒”

远去,我还能为老同学做点什么?就写点文字吧。这两天把老吴送我的著作都翻了翻,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感受与印象,“研究”

一下这位老兄。

吴福辉没有上过大学,在鞍山十中高中毕业后,就留校教中学,教得很好,后来还“官”

至教导主任。吴福辉是极聪明的,读书很多也很杂。后来他回忆自己的“阅读史”

,10岁之前就已经读过很多文学名著,包括《水浒传》《老残游记》等。1950年代政治化的氛围,对于这位“文学青年”

的文学阅读似乎没有多大影响,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名著他都涉猎过。这种“量级”

的广泛阅读,培养了他的文学爱好,也养育了他的形象思维包括直觉思维。他的艺术感受力很强,跟青少年时期“无目的”

的大量阅读,是有关系的。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验,这种“漫羡而无所归心”

的“杂览”

,所培养的感受思考和视野,不是科班训练所能达致的。“文青”

的“杂览”

经历,对于文学真的喜欢,而不只是职业的需要,这些都是吴福辉日后把文学研究作为志业的良好基础。

吴福辉丰富的生活阅历也投射并促助了他的研究。他是浙江镇海人,自小在上海长大。小学毕业时,父亲被调到东北去支援工业建设,举家迁到鞍山,从此他就长作“关外人”

。他讲的是地道圆韵的东北话,若遇见上海老乡,立马又是一口纯正的沪语。在他所写的各种文字中,涉及东北的并不多,倒是有关上海的,就滔滔不绝。可见,幼年的上海生活记忆,已经非常深刻地烙印在他的灵魂之中,因为后来长期远离上海,越发构成印象的强烈反差。吴福辉写过一篇《弄堂深处是我家》,非常细腻真切地回忆幼时在静安寺附近爱文义路四寿邨家居的生活情形,连那种声响、气味似乎都还能感触到。吴福辉后来读张爱玲,特别关注的也是张爱玲笔下老上海的生活情味,还专门为此写过七八万字的“看张”

——《旧时上海文化地图》,什么居住、街市、店铺、饮食、衣饰、娱乐、茶场、婚礼,等等,叙说中浸透老吴浓浓的乡情,尽管这个“乡”

是大上海的“城”

。为什么后来老吴那么津津有味研究“海派文学”

?为什么格外关注市民通俗小说?跟他幼时的生活经历积淀以及后来因异地迁徙而“放大”

有关。都说吴福辉是“南人北相”

,上海始终是他梦萦魂绕的家乡,也就成为他文学研究的沐沐源泉。借用鲁迅《朝花夕拾》的话来说,老吴的许多研究都源于“思乡的蛊惑”

吴福辉幼时在上海的生活比较优裕,后来去了鞍山,在这个中等城市的郊区生活、上学、教书,同学大都是矿工和农民子弟,所处的环境属于社会底层,这个“落差”

始终给他这个上海人以“流放”

的感觉,但作为文学研究者的老吴却也因此而获益,他比许多从学校到学校的学者更切身地感受到中国底层社会的生活情状。特别是经历过“文革”

,老吴虽然只是个教员,也受到一些冲击。他说“运动”

一来他就夹起尾巴“做人”

,“革命”

一旦过去,就轮到教育局安排他做“自学成才”

的经验介绍了。这种人生阅历虽然说不上很惨,却也是复杂而丰富的,是他日后研究文学的一笔思想“财富”

。老吴选择文学研究并不见得有多么高大的使命,他甚至说不上是理想主义者,但他酷爱自由,感情丰富、爱玩、爱吃、爱旅游、爱交友、爱收藏各种奇岩怪石,文学研究只能说是他多种生活爱好的其中一种,他能在其中获得独有的成就感和乐趣。北大中文系给吴福辉的唁电中称赞他“风清气正,机智有情,流而有节,惠学及仁”

,我看是恰切的。老吴为人忠厚、和气、低调,体现在他的研究中,极少那种剑拔弩张的批判,也不太在意“意义”

“价值”

,但很能见出生活的热情与兴致。他研究“海派”

,研究“市民通俗文学”

,都侧重生活样貌和质感,表现出宽容与理解。

还有一点对老吴来说是得天独厚的,那就是他长期在现代文学馆工作。数十年来,他可以接触很多第一手资料,认识和访问过很多文艺界的元老和名家,可谓见多识广,也形成他审美的多样性和生活化。他的文章很多都是随性自在的,自由放达的。如大家都叫好的《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若没有文学馆资料丰厚和他见多识广的背景,恐怕是写不出来的。他居然以一人之力完成这部巨著,也因为采取了适合他自由个性的那种漫谈式结构,不太考虑什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