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定制的合约关系(第1页)
第九十章定制的合约关系
重视双方思考与工作的互动交流,策展人需充分阐述自己的理念,
同时,也务必对艺术家的创意给予充分的尊重。
艺术家与策展人的合作,以项目为纽带紧密相连。
艺术家与这类具有时效性的展览机制,构建了一种量身定制的契约关系,
宛如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权责分明。
然而,这种趋势却让艺术创作与思考陷入了僵化的泥潭。
也让艺术自治、艺术家思考的独立与自主,再次成为了亟待探讨的议题。
这次的这个国际性的项目也有部分本地的艺术家参展。
因此策展人就必须要协调好本土性与国际性的关系。
对于国际性的展览而言。
本土性和国际性都不应该过度简单地被讨论、看待和处理。
就以这次的展览为例,虽然其与本市的历史、本地的语境和周边社区的关系密切。
但在整个策划的过程中,策展人没有必须要把这一点呈现或者拿出来讨论。
完全可以把这次的展览视作是一次交流的机会。
在一个地方与来自全球各地的策展人、艺术家以及观众交流的机会。
毕竟,来自欧州的艺术家和亚洲的艺术家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的机会还是非常少的。
同样是策展,策划国际性的展览和策划国内的展览也是不尽相同。
策展人的思考维度不应该仅仅来自其国际。
就像陆瑶作为一个夏国的策展人,但是她并不能代表夏国。
策展人应该在展览里展示的是他(她)所要讨论的问题。
以及本身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
过去30多年间几乎每个夏国艺术行业人士。
都同时受益又受制于夏国这个特殊的身份和语境。
夏国经济和政治的快速发展刚好吻合。
从上世纪印年代末欧州开始对其他国家的关注。
有一部分的艺术从业者会将民族性作为一种工作的惯性。
这其实是自身文化主体性的缺失。
他们不从自身出发思考和研究问题,使其仅仅成为文化符号的载体。
当这种文化符号不再流行,或所依赖的文化语境出现问题。
就会带来强烈的自我否定。
在这种困扰中,创作者们就更加强化了欧美文化机制和对市场的依赖感和想象。
把本土性和国际性对立起来。
把挫败感归结为国际艺术世界对夏国的排斥,甚至产生一种民族主义的情绪。
这种思维放弃了个体的可能性和责任感。
也将自身排除在一种全球化的关联性之外。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受到全球化的影响。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思考和创作成为一个内在化的状态。
而不是由外在机制开启的过程。
创作应该是自我实践的要求,而不是依赖于外界邀请来展开的。
艺术实践和思考永远是个体的,不应该是群体性的。
群体性只能在短时间内奏效,而无法建立持久的内在化工作机制。
也往往削弱和遮蔽个体实践的面貌和深度。
夏国艺术和策展不应该从国际化的语境中割裂开来,也不可能放弃自身的民族性。
思考应该立足于“此时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