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运筹帷幄(第2页)
罗成高兴道:“你提醒了我,钱牧斋在满清政府礼部当差,你可以通过柳如是,由这个渠道获取一些相关的情报。”
她认真地说:“那我就是你们的情报员了。”
罗成说:“我在南京的一些生意,要交给你管理,我看你很有经商头脑,你只要时经常查看那些掌柜的账目和经营情况就行。”
她说:“你尽管放心,保证会经营得更兴盛。我下厨给你做些你爱吃的菜肴,为你饯行。”
他俩饮酒作诗,吹拉弹唱,一直到二更才上床。
罗成亲吻她的腮:“柳如是与年过半百的钱牧斋生有一个女儿,难道我还不如那老头子来劲,怎么至今没能让你怀上我的孩子。”
她风情万种,妩媚承欢,宽慰道:“这不能怪你,是我不小心两次流产。医生说,也许我不会再生孩子了。”
他宽慰道:“要想生个儿子,就得好好的伺候我,只要放松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包你如愿以偿。”
她欲仙欲醉:“你真是个情种,观世音菩萨保佑我早生贵子。”
第二天,天赐安排好一切,告别玉佩,来到栖霞山罗成的潇湘阁,准备动身去苏州。天赐说:“我们还是乘船去苏州比较安全,我已经吩咐义勇军船队在渡口待命了。”
玉兰说:“现在八旗兵到处在抓没有剃的汉人,他们挑着剃头担子和竹竿要强行剃。”
罗成说:“不要怕他们,我是不会剃的,谁要是胆敢来剃我的头,那就尝尝我刀枪的厉害!”
天赐说:“我们不要硬拼,作无谓的牺牲。我已在我的作坊中制作了一批拖有假辫子的帽子,遇到紧急情况就戴上假辫子应付一下。”
玉兰说:“还是表哥想得周到。有表哥与罗成在一起,我就放心了。你遇事应该多与表哥商量。”
傍晚,天赐和罗成乘义勇军船队,离开南京,他们夜行晓宿,一路顺风来到苏州愚园的水码头停泊。元贞和欧阳闻讯,搀着云汉到码头迎接。天赐看到一个多月不见,儿子云汉又长高了,他抱着儿子亲了又亲。云汉见到父亲和表叔一起回来了,吵嚷着要他俩轮流抱着,还要他们扛在肩上,一直走到大客厅才下来。老太公、老太君、祖父母谷国栋和李秀英,父母亲谷宪政和小娇,姑父罗山伯和姑妈朱英台,还有罗凰和秋阳也都闻讯来到大客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一向静谧的谷府顿时热闹起来。天赐亲热地问候老太公、老太君和祖父母:“向四位老寿星叩头了,祝老太公、老太君和祖父母健康长寿,寿比南山。”
罗成也跟着叩头问候:“祝四位寿星万寿无疆,福如东海。”
谷国栋虽然已经八十高龄,但仍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声如洪钟:“天赐看上去越来越老练豁达了,比我们年轻时能干多了,真是一代胜过一代,谷家的希望就寄托在你的身上了。”
谷宪政夫妇虽然已经过了天命之年,却仍然充满活力,看上去像三四十岁模样,仍然老骥伏枥,雄心勃勃:“我的贤侄这几年跟随天赐在外闯荡,也出落得精明干练,讨人喜欢。”
英台说:“你还夸他,我最怕他在外惹事生非的。有天赐与他同在南京,我才放心一点。”
山伯说:“儿子长大了,还是让他们独立闯荡的好,老是窝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罗凰嗔怪道:“你们重男轻女,都喜欢孙子、外孙,侄儿,就不喜欢我们女流之辈。”
李秀英赶忙补充说:“外孙女是外婆的贴身小棉袄,天天陪伴膝下,问寒嘘暖,贴心。”
逗得大家开怀大笑。
谷宪政说:“天赐和罗成这几年在南京参加抗清复明斗争,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也历练得更加成熟稳健了。如今多尔衮下了剃令,满清八旗更加残暴,江南富饶之地遭受外族蹂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谷家的命运也危在旦夕了。”
小娇说:“苏州好多人家都逃难去了。我想逃难不是办法,我们还是尽快拿起武器,保卫我们自己的家园。”
天赐说:“这次我从南京回家,初步考虑了一个万全之策:要想保全我们愚园这么大的家产,得采用智斗才行。从南京的情况看,满清对商贾、住宅、寺庙还是保护的,不准八旗兵掳掠。所以我想,将愚园前院的殿堂,改成道观和丝绸、织布、印染等行会的用房,与后园住宅分开。这样既保住了前院,后院的住宅也更加安全了。我们谷家的义勇军船队,已经集结到太湖中的秘密小岛上隐蔽起来了,一旦有事,我们可以到那里暂避。另外,谷家的船厂正在制造几条远洋大船,到时候我们可以远航南洋和欧洲。”
谷国栋高兴道:“还是孙子考虑周到。我们年事已高,不然也跟随孙子到海外去游历考察。我想将那道观取名为玄虚观吧,我对道学很有研究,我就出家当道士去,法号为玄虚真人。满清八旗总不能来剃道士的头。”
李秀英、英台和小娇都说:“你们男人都去抗清,我们老人和妇女留下来看家护院。”
谷宪政和罗山伯两人同声说:“天赐的万全之策考虑得很周密。我们和天赐、罗成一起到太湖抗清去。”
元贞和欧阳说:“我们想组织一支女兵,也到太湖抗清去。”
云汉听后闹着说:“我也要到太湖抗清去。”
元贞说:“云汉,别闹了,你还小。看你爸爸和表叔给你带来什么礼物?”
云汉见爸爸给他带了一大堆玩具和小吃,还有表叔买的枪和剑,在银燕的搀扶下,自己去玩了。
天赐和罗成取出从南京带来的礼物,分给大家。天赐带了几副眼镜,分送给曾祖父、曾祖母、祖父母、父母亲和姑父姑妈。小娇说:“眼镜是稀罕之物,只有宫廷富豪贵族家才有,只是作为一种奢侈的装饰品。我和你父亲、姑父、姑妈眼睛都很好,也就当作装饰品戴了。”
天赐说:“一百多年前,西方就有供近视眼用的凹透镜问世,后来经海上和6路传入中国。最早名为‘优逮’,是由uainat译音而来的。中国缺少优质玻璃,便用水晶代替,称为眼镜。我买的是进口的玻璃镜,以前叫‘优逮’,现在都叫眼镜了,有近视镜和老花镜,还有装饰镜,各人根据需要选取。曾祖父、曾祖母、爷爷、奶奶,你们戴了这种‘优逮’老花镜,又可以看书写字了。”
百岁高龄的曾祖父、曾祖母仍然耳聪目明,高兴地戴上试了试:“嗯,确实看得清楚多了,我们又可以读书写字了。今天谷家五世同堂,难得都到齐了。晚上举行家宴,为曾孙子和曾外孙接风洗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