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第1页)
贝斯手本人还没什麽反应,旁边的鼓手张逸驰惊叫起来:「Amazing!老师你竟然知道那是贝斯,刚才隔壁班有人来这边串门,还问了一句为什麽你们乐队要安排三个吉他手。」
李萤心:「……」大意了。
贝斯手笑话永不过时,王诗恩和另一个同样背着吉他的男生覃思明哈哈大笑,徐斐然对着他们龇牙咧嘴。
闹完之後徐斐然转回身来,竟然很认真地问李萤心:「老师为什麽会因为我是贝斯手而意外啊?」
「……没有意外,随口说的。」本来李萤心想的是,徐斐然看起来挺活泼的,贝斯在台上又不能蹦又没存在感,确实不像她的风格,不过他不打算再说更多了,免得又被这群敏锐的小鬼抓到把柄,於是他轻巧地转移话题,「不是说让我来看排练吗?演一遍我看看?然後早点回宿舍休息。」
「好嘞!」
李萤心说着把门关好,本还在插科打诨的几个孩子们迅速地各就各位。
很多歌都是先出一段吉他,甚至有些歌贝斯出得晚,贝斯手会因为第一段没贝斯而在台上无所事事。
但他们演的这首歌,是由徐斐然先开始的。
李萤心挑眉,这还是首贝斯前奏的歌。
她的指法看起来还有些稚嫩,但还算流畅,只是……
前几个音出来时,李萤心就感觉不太对劲,有点耳熟,但用同一个和声走向的歌多了去了。等徐斐然又弹了两个乐句,鼓和吉他也接上时,李萤心感到世界上的巧合有时候真的多到荒唐。
他们演的就是《夜这星》——之前徐斐然填报名表,曲目写的是待定,後来李萤心都没有再关注他们节目练习的进展,被选为艺术节正式节目之後各种事宜都是由学生会的干部去对接,李萤心确实不知道他们会演这首。
当然,也不奇怪,毕竟徐斐然是俞沅的狂热粉丝。
他只是觉得好奇妙,在他放弃音乐的若干年後,在本来应该与音乐毫无关系的世界里,他的学生抱着一把当年他也有过的琴,在他面前演奏他的唯一一首得意之作。
第8章
李萤心无声地叹了口气。
如果知道要演这首歌,他还真不一定会刻意顺路过来。
歌是他写的,不管从主观感受还是外界评价来看,这应该也确实是他写得最好的一首歌。
但不知从什麽时候开始,他不大愿意再听到这首歌——不是羞耻心作祟。
对自己的代表作感到厌烦,是很多内容创作者过不去的一关,甚至总有创作者和捧场者因此心生嫌隙互相指责。就拿唱歌来说,人们常常会听到歌手调侃说唱哪首歌唱得快吐了。歌手的歌迷,尤其是喜欢该首歌的歌迷会感到不满,觉得自己喜欢的作品,却不被其演唱者所珍惜。
李萤心对《夜这星》的情感和这种例子有共通之处,他对这首歌,爱过也恨过。
这首歌刚诞生时,李萤心对它的爱浸透了歌里的每一个音符,它也为李萤心带来很多幸运。
第一次演它,就让他遇到了俞沅。俞沅蹲在他边上哼唱,唱的也是他歌词里什麽划过夜空的流星,声线却绝非用力到要燃烧殆尽的硬核摇滚低音炮,闲闲懒懒却又乾净透明的少年音更像在星间悠闲穿行。就这麽短短几句,李萤心在脑内给俞沅的歌声配上他们的伴奏,整首歌的质感都变了。
世界上唱歌唱得好的人遍地都是,但唱得好丶声线辨识度还高的人要少得多。
李萤心那时候想,他一定要抓住这颗降落到他身边的流星,当然後来他也做到了。
俞沅成了常驻主唱之後,他们跑了很多拼盘演出,演了不少歌,每次都有这首。
演久了之後,一方面是乐器的演奏越来越熟练了,另一方面《夜这星》的现场也被乐迷录下来在网上引发了小范围的传播,再後来录音室版本的副歌部分陆陆续续被短视频平台的几个大博主当做BGM,於是这首歌也以燎原之势出圈了。
虽然是歌比人红,但他们好歹还是从需要倒贴钱发传单送小礼物拉人来看演出的小乐队,渐渐变成小圈子里被认为很有前景的未来之星——上了音乐节,虽然还只能在下午演出,也开了专场,在小型livehouse里开,每次都能卖完票,甚至有经济公司和综艺节目制作人前来联系。
大约这样过了一年,按正常的规划来说,新专新巡演都应该提上日程,实际上他们也一直在做这件事。夜这星算是以李萤心为核心的乐队,因为整个乐队只有他一个人有创作能力。
他写了很多很多首歌,信心满满地练丶录音丶发网易云丶开巡演。
想像之中青云直上的天梯没有垂下来,眼前不是坦途,而是急转直下的低谷。
依然有固定的一群乐迷来听他们的歌,但以新专为主角的演出中,乐迷们虽然也配合着摇,却总是在互动阶段或者安可的时候要求夜这星再演一下《夜这星》。
大家只喜欢这首歌。
再过去一年,又一年,他们断断续续又发了些新歌,情况仍然如此,甚至比之前更糟糕了些,《夜这星》最火的时候过去了,他们的演出票也变得卖不太动。
网上的评论更加不留情面。
「新歌都一般般」「其实也还可以就是没什麽记忆点不太适合传播」「感觉听完就忘了」「虽然现场表现还行,但歌确实有点子无聊,已经没有那种特别想买票看他们专场的心情了」「本来还期待他们小爆一下的,不过也还是年轻乐队,继续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