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红楼之斐玉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6章(第1页)

伺候黛玉这四人,怕是还得好好调教一二。

斐玉瞧着仍在林海怀里插科打诨黛玉,暗暗思忖。

经过了这么多天日调养,黛玉身子已是大好,心境也与之前大不相同,并不再小心谨慎,悲春伤秋,与寻常健康孩子已无异,斐玉在欣慰的同时,也在考量小姑娘的前途。

寻常女子生活是怎么样的呢?幼时娇养在父母手心上,豆蔻时往往就便由长辈做主定下姻缘,待到及笄过后便一顶雕花轿便嫁为人妇,操持一生。

不过是从一个深宅,去往另一个深宅罢了。

对这世界里礼数教义,斐玉并不鄙夷,反而他也许是芸芸众生中最为费心研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拨人之一。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探究里,他深刻意思到了这些条条框框存在的意义与作用,也清晰地解了,为何高居金銮殿皇帝要孵育出这样一套礼教的人伦秩序。

他只是叹息,如上世那些行侠仗义,执剑江湖的铿锵倩影风采再也看不到了。

便是有,也被拘禁在青瓦朱墙内,传出来的也是“贤惠”

“温柔”

“持家有方”

贤名罢了。

而正处于这礼教束缚里黛玉,也是如此。

若不是他的存在,不是贾瑚帮手,失母黛玉寄居贾府,外祖慈爱可亲,远在江南的父亲前途未卜,与表哥又是青梅竹马,黛玉一生的归属显而易见,她悲凉的结局亦显而易见。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斐玉不可能坐看黛玉进了贾府这个岌岌可危巢穴,因此他态度配合地与贾瑚做戏给贾母一干人看,把贾家丑态翻出与林海知道,打消他将黛玉嫁给贾家二房少爷的念头,并想办法与他父女二人找了个不算差的落脚之初。

然而,从一个火坑里跳出来,何尝不是去往另一个火坑途中?

斐玉心里早有了主意,只是这事情始终绕不开黛玉父亲,林如海。

“甲板风大,且船队不久便要启程前往姑苏,二位还是进船舱再说罢。”

斐玉轻笑道,阻止了黛玉愈来愈夸张的撒娇与林海不知节制宠溺。

此时黛玉才仿佛看到还有另一个人在似的,一下子脸便羞的通红,紧紧搂着林海脖子不敢去看斐玉。

林海看到黛玉反应,反而朗声大笑起来,笑得黛玉越发的不好意思。

几人进了船舱坐下,伺候黛玉丫鬟也绕路上了船,手里拿着外衫要给她披上。

林海便慈爱的拍拍黛玉背,弯腰放她下来,黛玉乖乖穿好了坐在椅子上由着丫鬟们伺候糖水果子吃。

林海慈爱的看了她一回儿才转脸与斐玉笑道:“不想这才不到一年,黛玉气色就变得这样好,我还未向斐玉你道谢。”

“黛玉聪颖灵敏,平日里很是听话,我却没怎么管她,”

斐玉摇头道:“应是先生与先夫人教好,这孩子往日的病,大多是憋出来的,因此只是拔除心病,身子自然而然就会好转起来。”

林海听了不由沉默。

贾家的事情从京城传到江南,让他一怒之下反而升起一股生气。

他渐渐醒悟过来,爱女黛玉是决计不可托付给这样外表光鲜,内里糜烂的贾家的,而儿子林斐玉却一直态度暧昧,从未正面允若过要充作黛玉娘家兄长,万一发生什么事即可为妹出头。

林海放不下心来怎么办呢,只能依着斐玉临走前留下方子好生调养,大抵是这一丝生意志,让他虚弱多病的身体渐渐好了起来。

随后京城传来的消息,却是斐玉洋洋洒洒数千字的文章,表面上是叙述京城之见闻,实际上却暗中提及政事,劝他主动致仕与今上投诚,以半数家产换取半生性命。

甄家倒台震动江南,更让林海吃惊的是主导此事居然是他那大舅兄长子贾瑚,这意味着曾经是上皇中坚力量贾府彻底倒向今上,四王八公看似坚不可摧的联合迟早有一日会被贾瑚这个“蛀虫”

由内而外地侵蚀倒塌。

此时若不彻底退下来,那他林海今后连“祈骸骨”

机会都不可能有——而这还要看在他有递交投名状的路子,而今上也愿意放他一马前提上。

他不知道林斐玉在波云诡谲京城里是如何运作,也没有想到今上当真高抬贵手,让他从两淮盐政位置上退了下来。

林海想起作为今上心腹继任者那同情的眼光,不由面露苦笑。

局外人还以为他这个上任两年不到的巡盐御史是败走麦城,被皇帝不留情面撸了个精光,却不知道这几月来他是如何心焦,担心今上必要得个好名声,让他林如海死在任上,再来接手摘果子!

他看着眼前一年温和青年,喟叹道:“何止是黛玉的心病,你便是连我的心病也治好了!”

斐玉扫一眼好奇听着大人对话黛玉,莞尔一笑道:“先生可当晚辈是医者仁心,心善纯良?若这样想,可就错。”

“先生自答应去往岱殊,没个十年八年,怕是下不了寒山,若在山上看见什么不顺眼事情,还恳请先生莫要惊惶,届时您责备晚辈,虽无妨,却也无用。”

第五十六回

自从听到斐玉这一番似打趣又似威胁的言论,林海心便悬了起来。

他不是新出茅庐,眼空心大毛头小子,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本能形成了一种敏锐的政治嗅觉。

脱离了对失而复得亲子慈父之情,林海以一种全然审视的态度再去观察斐玉,这才惊觉这个文质彬彬,温文儒雅的少年背后也许有着更令人惊讶的追求与筹谋。

林海回忆起林斐玉唯一一次在他面前表露强烈的情绪,还是在他初到淮扬不久时,二人谈及元拙一事,斐玉质问他受命于今上还是上皇,态度十分不敬,不仅如此,还大言不惭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