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第1页)
但大多数情况下,三师三少不满,更有甚者,三世三少成为虚职,以示圣上恩宠而无实职,并不一定辅导教谕太子太子上过课,故斐玉有此一问。
穆寻喟叹,感概于自家徒弟的敏锐,点头道:“我此一生,收有七徒,斐玉你行七,行简行五,而太子殿下,行二。”
如此,这已不是普通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了。
所谓“弟子事师,敬同於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
可以说,穆寻此举,已与太子紧紧的绑在一起了。
“那时太子年幼,却勤敏好学,尊师重道,我极喜爱,且帝明后贤,海宴河清,谁能想到今日竟然会变成这样?太子拜我为师后,潜心问学,孜孜不倦,我欢欣于储君才德,友人却道我有心为太子造势,言二十年后必成夺嫡之势,我心中隐隐不安。又数年,父丧丁忧,索性辞谢朝廷之召,入岱殊书院施教。”
“今上明睿,知我有避世之意,太子聪颖,却将门下世家之子送至我身边,因缘差错之下,我竟将此人收于门下,数年之后,才得知这人是太子一党。”
第三十回
穆寻的脸上混杂欣慰与苦涩。
“斐玉你应该猜到了,这个人就是你的五师兄,萧行简。”
“原来师兄是太子门下……”
斐玉愕然:“难怪……难怪老师您压制于他。”
“正是。”
穆寻颔首,道:“行简一为求学入仕,二为太子笼络人才,待我发觉后,他已经陆陆续续为太子寻到了不少门人。
这些人有的以科举入仕,或入翰林,或外放地方,星星点点,只等风起火烧,有的直接进了各大世家,以幕僚之身发言谏策,沟通上下……如此种种,多不胜数。”
“既然太子有此等手腕,想必也不只师兄一人助他,为何储君之位仍旧不稳呢?”
斐玉疑惑。
穆寻摇摇头,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继续道:
“你的师兄,暗中为太子做事,犹如行走钢丝,极为危险,我虽劝过,他却不改,直到有一天他终于向我吐露实情,原来他元寿不长,又受了太子的大恩惠,早存了报君的死志。”
斐玉不能置信,喃喃道:“怎么会!”
“你师兄是个固执的,一心向着太子殿下,可如今上皇正值壮年,如何能忍的了太子在他眼皮子底下弄权?
再加上两位不怀好意的皇子意图夺嫡,近几年来朝廷的局势愈来愈乱,占尽了大半赋税的江南早已在风雨飘摇之中,便是我们岱殊书院,因曾经的渊源,也不得安生。”
穆寻面露颓然,声音沙哑:“行简屡屡下山,不过是充当太子掮客,织罗江南人事,以呼应远在京城的太子行端。
之前我不严管,一是不忍行简抑郁,二是太子登基顺应天理,可今日我却收到消息,今上已动了废立之心,再放纵行简,不仅会要了他的命,也会要了我们岱殊上下数百人的命!”
“什么?”
斐玉大惊,骇然道:“怎会如此?”
穆寻见斐玉反映剧烈,苦笑更甚。
“其实这事不能怪行简,追本溯源,到底还是因为我曾与太子有过一段师生之谊,乃至于这之后的十几年里我因怜惜太子,或多或少施以了援手,可如今眼看不好,我却不能不顾岱殊书院多年经营起的名声,也不能不顾从书院里走出的学子们的前程,若万一此事被今上上心,牵连的可不只是我‘穆党’数人。”
“孩子,今天这番话我本不打算与你说,但眼看着接下来情势不明,我不敢再贯纵行简,必将把他牢牢地拘在寒山之上,且不多时我便要亲自下山一趟,寻一寻故交旧友,也是想看是否能把你师兄的病根治好,我虽然吩咐了穆勉要牢牢盯住他,可未免疏漏,便要托付与你,切记要守住行简,不要让他伤身伤心!”
斐玉震惊于这一连串的密事,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许久之后,他才回神,向穆寻俯首称是。
等出了院子,天色早就半黑了,斐玉左右四顾,眼中露出一丝茫然。
斐玉是从萧行简的明志斋被叫出来的,此时时辰未到,按理说他应该再返回明志斋继续听萧行简讲课。
但听了这段隐事,斐玉心中如梗了截横木,上也不是,下也不是。
难道这段时日以来,萧行简对自己的疼爱有加,也都只是为了给太子培养士子吗?
索性也不想再去面对萧行简,然而不去,他又不知该去何处,该做何事。
正在此时,一颗黑色石子从天而降,正砸落在斐玉脚前的地面上,而后咕噜咕噜的滚远了。
斐玉抬头望去,不由一惊。
坐在庭院外墙的白墙青瓦之上丢掷石子的,赫然是萧行简,正冷冷的俯视几步开外的斐玉。
斐玉愕然,脱口道:“师兄!”
萧行简丢下手中剩下的石子,从近六尺高的外墙一跃而下,安然落地后抬步便走。
斐玉连忙跟上,萧行简步子跨的又快又长,斐玉不得不小跑跟在他身后。
“师兄,你等我很久了吗?”
斐玉犹不死心的追问,可萧行简一声不吭,不做理会,只一味的往前走,斐玉跟在他屁。股后面,再定眼看向周围,才发觉已被萧行简带到了一个极为偏僻的地方。
斐玉停住脚步,哪想萧行简好似背后长了眼睛,也停了下来。
“师兄,你这是怎么了……”
见萧行简不似往日可亲,斐玉心中有了预感。
萧行简转身,他那张原本俊美非常,引人夺目的脸上没有了往日里时时刻刻挂着的慵懒散漫的笑容,身体也不似原本那样软趴趴随时想找个地方靠着,而是站的极为笔挺,仿佛直入云霄的古树,那双原本宛若水波流转的眼眸微微眯着,眼眸深不见底,隐隐流淌着慑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