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卢比扬卡的孩子们剧透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章(第2页)

伦敦的回复这次来得很快,电报机哒哒作响,“线人醉酒溺水身亡逗号已查证逗号无可疑之处逗号可见1o月23日泰晤士报内页句号。”

“问他们线人的‘货物’在哪里。”

这次伦敦花了十五分钟才回答,好像得先找个什么人商量一下,“此人为赌徒逗号债务缠身且已被mI6开除逗号并非可靠信源逗号本站决定不接收其情报句号”

于是就这样了,他还没见到风筝长什么样,线就断了,落在泥水里。唯一的好处是现在没必要去低声下气向科里亚叔叔乞求几千英镑了。他当然可以要求彻查伦敦情报站,看有没有人泄漏风声,但这除了把使馆搞得鸡飞狗跳,又有什么益处呢?更别提伦敦站站长从此之后会成为他的敌人。

五点多,天空还没有亮的意思,瓦西里先去了档案室,调出了上次巴黎情报站的报告,回到办公室,把伦敦和巴黎的电报和文件摊开在桌上,逐一琢磨,他也不太清楚自己在找什么,某种相似之处?就算有,那他暂时还没看出来。瓦西里揉了揉鼻梁,重新戴上耳机,闭上眼睛,又开始听那个已死亡的线人的录音。

与此同时,在两个时区开外,布兰登也回到了他自己的办公室,腋下夹着一个失而复得的、沾着水渍的文件夹。他仔细地打开牛皮纸套,抽出那一叠瓦西里没有机会看到的纸,上面是mI6的评估报告,列出了近五年招募来的华约国家线人,都是代号,总共三个种类,分别用观赏植物、赛马名称和地理术语来命名。在第三个种类下,有一份6页的报告,属于一位代号“信风”

的线人,没有提供真名实姓,这股“信风”

是从铁幕深处吹来的,是苏联外交使团成员,而且还是个克格勃,六处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准备一点点地、隐秘地帮他在克格勃内部往上爬,把“信风”

培养成军情六处苏联办公室手上最有价值的资产。

情报官数了数页数,确认无误,一张张把文件放进碎纸机里。五分钟之后,这份曾经可以换来至少五千英镑的报告,已经不复存在了。

——

像瓦西里,科里亚叔叔也不信任伦敦情报站,而他的解决办法就是克格勃的典型做法:找一个心腹去盯着伦敦,这位被选中的“心腹”

正是菲利克。以“加强沟通”

为名,伦敦站和莫斯科之间的通讯,菲利克都有权要求取得副本。光是1978-1979这一年,克格勃在英国的谍报网就开始大面积萎蔫,就像遭遇病虫害的树林,以惊人的度枯死。这让莫斯科更确信英国大使馆内部有问题,给了彼得更大的权力去“观察”

海峡对面的同僚。瓦西里记得很清楚,就在第一总局眼睁睁地看着英国谍报网全面陷落的绝望时刻,菲利克像个骑士一样策马出现,声称自己已经揪出了元凶,同时给莫斯科来了全套证据,文件如此之多,装满了一个纸箱,矛头指向伦敦大使馆里的一个寂寂无名的译码员。那批文件是个真正的金矿,里面居然有军情六处和国防部的零散通讯,可以清楚看出这位译码员1969年就开始贩卖使馆的机密了,虽然他并不懂那些暗语和代号,但他明白这些纸片值钱,把手头上有的电报都打包卖给英国,而这里面——菲利克在报告里这样总结——刚好就有一位苏联情报官的信息,军情六处借助这个缺口,击溃了整个网络。

译码员被迅抓回莫斯科,扔进审讯室。小道消息说,这译码员让审讯官很难堪,即使用上了药物和严刑,他好像还是不知道生了什么事,声称受到了冤屈。那个可怜人直到被判二十年苦役,都坚持内奸另有他人。

没人相信他的话。

瓦西里暗自疑惑菲利克怎么能拿到mI6的内部文件,他跟爸爸谈了这件事,安德罗索夫上校让他别公开提出质疑,否则就是“不给特勤处面子”

,而且“那边很在意保护自己的信源,问也没用”

,还不如认真想想怎样把这件事包装成反间处的胜利,把功劳抢过来。

“从来没有外勤能接触到英国国防部的文件。”

“菲利克拿到的也是片段,我猜他撞运气在伦敦招募了一个打字员。”

爸爸剪掉古巴雪茄的末端,点燃,“不用太敏感,瓦夏,总不能是军情六处大善心,故意帮他伪造这些文件的吧?”

不,瓦西里想,确实不可能,这太荒谬了。要是他坚持怀疑菲利克,那就意味着要承认菲利克故意栽赃陷害了一位苏联使馆人员,这是彻头彻尾的胡思乱想。也许他对小老鼠的怀疑来源于一种隐秘的嫉妒,拒绝承认菲利克能比他做得好。这就能解释他为什么一次又一次捕风捉影,总想在菲利克身上挖掘出问题来。

这件事没过去几天,菲利克像个英雄一样回到莫斯科,象征性地向专门召集的委员会做了报告,带着全新的少尉军衔返回巴黎。瓦西里甚至没来得及见到他。菲利克现在是特勤处熠熠光的一颗新星,看起来势不可挡,再过两三年,应该就能当上巴黎的常驻特工,有人甚至断定他有朝一日会坐上科里亚叔叔的位置。瓦西里终于说服自己打消疑惑,从经验看来,叛徒只有两种,收钱办事的,和管不住下半身被勒索的。他的小老鼠不是这种人,从来不是,将来也不会是。

——

所以,为什么?

瓦西里只剩下这一个问题想问。就在他翻过斯塔西总部插着碎玻璃的围墙时,这个问题熊熊燃烧,就像怀揣着一个无法浇灭的火把。为什么背叛我?哪里出错了?有什么是他和苏联不能提供的?菲利克竟然好意思在信里提到爱,爱还在吗?爱曾经存在过吗?在别的地方,爱可能是歌谣、阳光和雨露,但在克格勃的世界里,爱是弱点,是疾病,是众多操纵手段中的一种。

玻璃划伤了右手掌,血一下子涌出来,没时间处理了。汽车引擎动的声音从围墙另一边传来,是的,他就指望斯塔西会开车来追,这群不学无术的白痴。瓦西里跳进巷子里,向人潮涌动的大街跑去。轮胎摩擦地面的噪音传来,一辆黑色轿车挤进小巷,全向他冲来,瓦西里一头撞进游行队伍里,粗暴地推开那些吃了一惊的男男女女。车猛地停住了,徒劳无功地按了几下喇叭,两个斯塔西钻了出来,身上的制服马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不知道谁大喊了一声“刽子手!”

,引起了此起彼伏的响应。那两人吓住了,其中一个朝天开了一枪,人们停了一下,继续向他们包围过去。

瓦西里没有再看下去,挤出人群,钻进马路对面的横街,所有店都关着,楼上公寓的窗户也都漆黑一片。他停下来辨认了一下方位,向火车站的方向跑去。转过街角的时候迎面走来了几个东德警察,瓦西里快步躲进一个门洞里,背紧贴着上了锁的大门,不过那几个穿着制服的人似乎也急着躲起来,根本没有留意到他。瓦西里对着砖墙深吸了一口气,逃跑激的肾上腺素退去了一点,十一月的寒意刺穿外套渗进来,他拉上拉链,竖起衣领,探出头去,确认街上没有人了,才继续上路。

血还在滴滴答答地顺着手指淌下来,他边走边按紧伤口。火车站前的检查哨已经没有人了,形同虚设,一顶边防军制服帽丢在地上,看上去很不现实。奇迹般地,火车还在运行,月台上挤满了要到西方去的人,再也没有人查验护照了,满地都是东德身份证的碎片,三个海关工作人员靠墙坐在地上,轮流抽同一支烟,眼神呆滞。

瓦西里快要走到站台的时候,一个戴着黑色渔夫帽的男人扔掉烟头,突然向他扑来,从背后勒住了他的脖子。多年前的训练被触了,瓦西里用后脑勺撞袭击者的鼻子,挣脱开来,用手肘猛击对方的脸。戴渔夫帽的男人后退了一步,但没有倒下,拳头击中了瓦西里的肋骨。他倒抽了一口气,侧身躲过了下一拳,用力踹袭击者的膝盖,那人痛叫了一声,总算倒在地上。

这不是唯一一个穿便衣的斯塔西,至少还有两个人从车站的不同角落里冲出来,想截断通往站台的路,幸运的是瓦西里比他们都靠近月台,径直跑向即将开出的火车,这不是他原本想上的那班,但他的选择不多了。一只手抓住了他的肩膀,瓦西里想也不想就一拳招呼过去,甚至没有停下来看是谁。瓦西里在门关上前的最后一刻跳上去,火车出叹气般的嘶嘶声,颤动了一下,开始缓缓移动。

至少五个乘客和列车员在瞪着他,列车员盯着他流血的手看了半天,怜悯地摇摇头,把他当成了趁乱逃出东德的可怜难民,没有问他要票和身份证明,走开了。瓦西里靠在车门上喘气,肋骨随着每一次呼吸隐隐作痛,后脑勺也是。他整理了衣服,到餐车偷了一瓶伏特加和一块餐巾,走进逼仄的洗手间,锁上门,先喝了两口,再用烈酒冲洗伤口,草草包扎起来。继续喝酒,直到双手停止抖为止。

火车在夜色中向南驶去。

第25章

1979年,就是玛格丽特·撒切尔就任英国相的那一年,彼得生平第一次跨过了英吉利海峡,到伦敦去履行新的职务。这位二十七岁的克格勃少尉算是从巴黎平移过来的,头衔仍然是副站长,不过他拥有一项别的副站长不会有的特权:一条直达科里亚叔叔的电话线。不久前那场抓捕内奸的丑闻过去之后,伦敦站站长尼基塔·尼古拉耶维奇·里耶夫名义上仍然指挥着这艘深入敌方水域的小船,但实际掌舵的人已经换成了彼得,所有人都明白,所有人都同时假装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