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1页)
“七月三!放暑假啦!你睡懵懂啦?昨天还在我家里做暑假作业呢!”
阿霞嗔怪道。
“七月三……几几年的……七月三啊……”
姜米迟疑地再问,然而心中却似乎已经有了答案:“96年吗?”
开口的瞬间,她伸手扶上咽喉,这声音……
阿霞注意到好友的异样,有些担心地说:“是啊!怎么啦?你嗓子痛吗?感冒啦?那……那我们不去采蘑菇了……我去叫娭毑来看看你!“
姜米一愣神,阿霞已经转身跑远了。
真的是1996年7月3日?!
姜米的内心已经如翻江蹈海一般,自己真的回来了!当年阿霞的娭毑说的竟然是真的!!
姜米至今一直记得,16岁那年,自己突然不舒服,好友阿霞叫来了她在寨子里当巫姥的娭毑来替她看病,从小在苗寨长大的姜米对这种带有一定迷信色彩的事并没有太多认同感,但是苗寨的老人们都相信巫姥有通阴阳的能力,有点什么小病痛,通常都是先找巫姥看,巫姥看不好的再去县里看医生。
然而那天,巫姥说姜米丢了一魂,将会遭遇厄运,这一魂会在姜米百岁的时候才会回归,到那时姜米的人生真正开始。
听完这番话的姜家夫妻一头雾水,姜米醒后也没有任何病痛的样子,于是只觉得是巫姥忽悠人的话,并没在意。
而在第二天便如之前就计划好的,让女儿转学到了海市,寄住在祖父家,与姑姑,小叔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准备迎接第二年的高考……
姜米怀着纷乱的心情,等来了巫姥,以及听说女儿病倒,从村里赶回来的父母。
姜朝生是一名知青,当年下乡到了湘西苗寨便被热情美丽的苗家妹子夏燕吸引,两人结婚后生了姜米这个女儿,后来,姜朝生在妻子的支持下自习高考,成功考上了大学,但就在家人们都以为他要回海市进工厂的时候,他却回到了苗寨,在村里的小学里当起了老师,而夏燕则办起了苗寨幼儿园,夫妻俩决定扎根在苗寨。
姜米的户口很早就迁回了海市,但是,从小跟着父母在湘西生活读书,一直到16岁才离开。
此刻看着年轻的爸爸妈妈带着巫姥进门,姜米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叫了一声“妈——”
扑进母亲怀里哭起来。
“怎么啦?莫哭莫哭,米崽哪里不舒服你讲噻!”
夏燕被女儿这突如其来的哭泣闹得又心疼又着急,连忙安抚,又扭头对丈夫喊,“朝生!快叫巫姥来看看,这是怎么啦?!”
姜朝生是大学生,对苗寨的巫蛮信仰自然是不信的,但是巫姥是寨子里有名望的人,对草药也有研究,也算是个赤脚医生,姜朝生为让妻子安心,便顺着让巫姥进来看孩子。
老太太的名字没有人知道,大家都只管她叫巫姥,精瘦的老妇人走到姜米面前,看了她一眼,便笑了起来,咧开没牙的嘴说:“米妹娃哟!回来啦!回来就好哟~~”
说完,乐呵呵地转身就走,也不理会姜朝生夫妇疑惑的神情,轻快的出了门,很快便消失在崎岖的山寨小路上。
没救啦!
半年后——
“我要考音乐学院。”
姜米坚决地再次强调道。
“不行!”
姜愿安恼怒地喝斥道,“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好好的大学不上,尽想些不着边际的事!”
“我没有不着边际!都是大学,音乐学院为什么就不行?”
姜米皱眉质问。
“哎呀!阿咪你要听爷爷的话,你喜欢唱歌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读大学是关系到你未来一辈子的事,侬晓得伐?”
大姑姜峨从厨房出来,皱眉劝说,“侬成绩比阿花还好呢!考师大稳嘞不得了,毕业出来当个老师,有寒暑假,开开心心多好啦?”
“就是讲,侬不要看阿花考了艺校就想跟伊一样,伊成绩没侬好,只好去艺校混个演出证,将来能养活自己就好了,阿拉夫妻俩将来肯定还要帮帮伊过日节,伊跟侬伐好比呀!”
小叔姜巍苦口婆心地劝,甚至拿出了自家不争气的闺女做比较。
“我要学声乐跟阿花没关系的,小叔叔,我喜欢学声乐。”
姜米看了一眼站在一旁满眼木然的堂妹姜花,心里叹气,要不是因为小叔的这种偏心,或许阿花后来也不会那样害自己一场吧?
姜家与时下许多家庭一样,以成绩论优劣,姜米学习好,自然就成了全家的宠儿,而成绩差些的姜花就成了标准的对照组,事事都要被拿来跟堂姐比。
于是上辈子,姜花在一个雨雪天拉着姜米出门逛街,然后以去借伞为名披着姜米的外套跑回了家,而姜米穿着单薄的毛衣在便利店等了一个多小时后,才冒雨回家,不出意外的病倒,病虽然好了,但是嗓子却从此倒了,平时说话虽然还行,但是再也不能轻易唱高音了。
与此成为对比的却是,姜花考进了一家艺校,主修声乐,后来在明星速成的时代里崭露头角,还发行过一两首反响不错的单曲,终于在家里扬眉吐气……也算是逆袭了一回。
而姜米只能无奈地改了志愿,按家人的意愿考了师大,讽刺的是,全家人居然都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还经常拿来与姜花的成就相提并论,认为是“一门双喜”
。
这怎么能算是一件好事呢?!自己一生的梦想就这样破灭了啊!
活过了一辈子的姜米撇撇嘴,就算打个游戏二周目都知道要避雷,这世上又有几个人能重生一回的呢?把上辈子的遗憾再重演一遍?那不是白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