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第1页)
吃饭的时候,宋拾染给她发了个早上好,陈蜻蜓回复:早上好。
宋拾染没料到她会这么快回复,“起这么早?”
陈蜻蜓说:“六点半开始工作。”
宋拾染咋舌,觉得陈蜻蜓的专业也太辛苦了,他手底下的打工人都没这么早就开始上班的。
陈蜻蜓和余笑两三口吃完东西,等郭精益站起来准备走的时候,她们就跟着把餐盘空碗放到了回收处。
陈蜻蜓见宋拾染没再回复,就把手机静音放口袋了。
宋拾染正在思考有没有可能让陈蜻蜓换个专业,回神以后发现已经6:38了,估计陈蜻蜓已经干活去了,他也只好作罢。其实他也知道,这么多年来陈蜻蜓何曾怕过农活,她可是陈蜻蜓啊,那个年纪小小就豪言壮语的蜻蜓。
土壤温度15度以上,湿度在60度以上的时候,玉米可以在地里直接播种,我国种植玉米的主要地区都会采用直接播种的方式,但为了提高试验田里玉米的发芽率以及方便观察,所以在实验室里,陈蜻蜓他们都采用育苗后移苗的方式进行种植。
培育幼苗的生态棚里有许多刚刚发芽的鲜嫩苗苗,有瓜苗、叶子菜苗、豆类苗、辣椒苗。
研究员会把需要育苗的种子带到生态棚,然后进行统一育苗。
当鲜嫩的小嫩芽拱开土壤吐露嫩芽,就好像一群可爱的小宝宝正在茁壮成长。
陈蜻蜓用制钵器将湿泥制作成排整齐的泥钵,然后每个孔放两粒玉米种子,再撒一层细干土盖到种子上面,用塑料膜罩上,3到5天后玉米种子就发芽了,差不多十天左右就可以移栽。
一旁给辣椒苗喷水的其他学校学姐笑嘻嘻的说:“你看我芽宝长得好不好,再过三天我给你移一棵,你种花盆里都能活。”
另一个学长说:“我瓜娃子长得也不错,但是不能给你,这是我的毕业设计。不过长出来以后我请你吃瓜。”
陈蜻蜓入乡随俗,说:“那我请你们吃玉米,我种的有黑甜糯和黄甜嫩。”
学姐说:“太棒了,我们真幸福,想吃什么都有。”
陈蜻蜓跟着他们笑,在这个领域里,但凡没有热爱和吃苦耐劳,是一刻也忍不下去的。
真好啊,幸好这里、她的国家里还有这么多愿意为农业奉献的人。
中午十二点,余笑来生态棚叫陈蜻蜓吃午饭,她们刚走到餐厅,就看见门口围了一群人,大家都在从一个大箱子里拿东西。
走近以后才发现大家竟然都在领雪糕,满满一大箱的雪糕几乎没有低于五块钱的。
余笑拉住一个发雪糕的人问:“谁请客的啊,这么大方,买的都是贵雪糕。镇上还是基地?”
那人摇摇头,说:“不知道,好像是什么人捐赠的吧。”
余笑说:“这是什么热心市民,竟然这么贴心,天知道雪糕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要不是门口的商店离得太远我懒得去,真想天天吃雪糕。”
陈蜻蜓的手机嗡的震动一下,她打开微信,看见宋拾染发来的消息:“昨天你请我,今天我请你。”
陈蜻蜓看了看那满满一大箱价格不低的雪糕,想说不用了,她会把钱给他的。
宋拾染说:“噢不对,是请你们所有人。我在网上查了南丰基地,原来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农业科学家、农科学生,新农人、科研机构、种子公司到这里育种,而我们国家的优质种子有百分之七十以上都出自这里,你们太伟大了,没有你们,我们连饭都吃不上。小小心意以表敬意,不要拒绝我。最后,海盐蜜桃酸奶冻冻那根最好吃。”
陈蜻蜓的拒绝说不出口了,她被余笑拉着去箱子边选雪糕,鬼使神差选了一根包装袋上写着海盐蜜桃的雪糕。
无聊
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照着一望无际的田地,蝉鸣在高高的椰子树上聒噪,万里无云的天空湛蓝的像海琼市的宝石海面。
南丰基地的晌午是不适合工作的,所以早起的科学家们会趁着这个时间回屋打个盹休息一会儿,等温度降下来一些,大概三四点以后再回到他们的田地里。
两点多的时候,陈蜻蜓午睡醒了,余笑还在睡,房间里的空调因为年纪大了正发出细微的咯吱声。
陈蜻蜓洗了把脸,打算出去转转。
微信上叶妃雯一点多的时候给她发了消息,陈蜻蜓走到一楼大厅,给叶妃雯打去了视频电话。
叶妃雯立刻接了,说:“刚刚在忙?”
“不是,在午睡。”
叶妃雯说:“能有时间休息就好,我还担心你被人压榨,当驴一样用。”
陈蜻蜓无奈的笑,说:“怎么会。”
“我给你挑的防晒霜用了吗?每天有认真防晒吗?你离镜头近一点让我看看黑了没。”
陈蜻蜓只好照办,叶妃雯检查了一遍,说:“还行,没黑,不过就算没有晒黑,每天晚上也要敷面膜,防止晒伤。”
“知道啦。”
叶妃雯说:“你在寝室外面?现在就要下地了吗?那边这个时候正是热着吧。”
陈蜻蜓说:“没有,教授和师姐他们还在休息,等晚一会儿温度降下来才开始工作。”
叶妃雯:“噢,那就好。”
陈蜻蜓说:“想看看我们这里吗?不涉密的地方可以让你看看。”
“好呀好呀。”
陈蜻蜓回去拿了宽檐草帽戴头上,拿着手机出去了。
她调成后置摄像头,将镜头对着室外,一块块试验田因为种植的东西不同,植株的颜色也不同,即便是绿色,也有着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