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欧阳修说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读书饮酒握手言欢(第2页)

(元)脱脱等:《宋史》卷三一一《吕夷简传》。仁宗于是让人揭去座位前的帘子,吕夷简看到真是仁宗后,才施跪拜礼。这说明吕夷简对火灾的原因、仁宗的生死存亡及城门上的皇帝是谁,都存有疑问,否则他不敢有如此大胆的不臣之举。

这场大火之后,朝廷大兴土木,修建新的宫殿,宰相吕夷简为工程总指挥,调动京东西路、淮南、江东、河北等路的大量工匠到京师,大量的木材也由各地运来,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洛阳一带的大山盛产竹子,被大量砍伐,由黄河漂流到东京,地方官员一味媚上,严令不管是公是私,一律砍伐,不得阻拦,导致一座座青山眨眼间变成了荒山秃岭。欧阳修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此写了《戕竹记》(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下),外集卷十三。一文,严词批驳这种以无益害有益的祸国行为。由此文可以看出,刚刚步入仕途的欧阳修,就敢于批判朝廷中的不良行为。三、“逸老”

与“达老”

之争

寓居西京洛阳这段时期,是欧阳修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主要是诗、词的创作。欧阳修与尹洙、梅尧臣、杨愈、张汝士、王复、张太素六人一起,结为“七友”

。而当时与欧阳修在诗词方面切磋最多的是梅尧臣、谢绛、尹洙三人。嘉祐八年(1063)七月,五十七岁的欧阳修担任参知政事,他在《集古录目序题记》一文中写道:昔在洛阳,与余交往者,都是一时之豪杰,谢绛最善于评论文章的得失,尹洙则最长于议论时事。每当余刚刚写完一幅作品,还没有来得及修改完毕,两人马上摊开纸快速阅读,迅速领会作品中的意图,接下来就拿着作品到处宣传,他们所阐述的观点非常妥当,但却不是余原初的设想。梅尧臣是一个典型的谦谦君子,与余一样,家庭都比较贫穷,每见到余有一点小的惊喜,那高兴的样子,就像是喜事降落在自己身上。(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三四。

欧阳修在西京时就因文章而名冠天下,主要得力于他自己的勤奋思考和积极写作,也和梅尧臣等朋友的大力宣传分不开。

明道元年(1032)春天,欧阳修和尹洙、陆经等四人到洛阳南面的龙门游玩。龙门山和香山隔着伊水,遥遥相峙,宛如一道龙门。欧阳修望着龙门,又想起了殿试时高兴又失落的心情,跳过龙门了,以后会怎么样呢?没有大背景的他,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贵人的提携了。毕竟赵宋较之大唐,特别是较之魏晋,寒门士人向上走的通道还是比较畅通的,想到此,欧阳修又感到一丝欣慰。四人又一起到龙门山东峰上的白居易墓凭吊。

此行欧阳修共写诗十五首,石楼、佛寺、险滩、鸳鸯、鱼鹰等都成了他写诗的题材。

一天,梅尧臣与尹洙、杨愈、王复、张先、王顾、张汝士七人在一起闲聊。欧阳修因事未到,有人聊及白居易,于是话题大开,聊到了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期间,与八位高年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喝酒赏花,最后组成了一个“九老会”

。有人据此画了一幅《九老图》传世,成为后世美谈。梅尧臣突发奇想,他们七位好友加上欧阳修,虽然未到高年,也可仿效一下白居易的“九老会”

,组织一个“八老会”

,各自取一个雅号,互相品题。话一出口,众人拍案叫绝。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最后确定了如下雅称:尹洙为“辩老”

,王复为“循老”

,杨愈为“俊老”

,王顾为“慧老”

,张汝士为“晦老”

,张先为“默老”

,梅尧臣为“懿老”

,欧阳修为“逸老”

。随后,梅尧臣写了一封信给欧阳修,把此事情的经过详细地告诉了欧阳修。欧阳修收到信后,先是大笑,但看到自己的雅称为“逸老”

后,坚决不接受,连续两次给梅尧臣写信,要求改为“达老”

,还要求梅尧臣将两人往来信件中关于此事的内容烧掉,可见欧阳修对此事的重视。

为何欧阳修把朋友间的戏谑之称看得如此重要?因为“逸”

字,有放纵的含义。欧阳修年方二十六岁,一旦此雅号传出去后,不仅让人以为欧阳修是一个放荡不羁之浪子,而且母亲郑氏和妻子胥氏等家人知道后,会以为欧阳修在外面的表现迥然不同于在家里的温文尔雅,可能会有放荡的言行。这样的话,有碍家庭的门风,也会让母亲和妻子脸面无光。再进一步想,后世会如何评价欧阳修。而“达”

字,则有豁达、旷达的含义,欧阳修强烈希望朋友们知道他真实的性格是豁达,平素表现出来的一些狂放不羁的行为,只是为了娱乐朋友也娱乐自己。最后朋友们接受了他的请求。

“达老”

成为青年欧阳修的雅号。不过,这个雅号,远不如后来的“醉翁”

和“六一居士”

的名气大。四、《洛阳牡丹记》的写作

宋代,出产牡丹的地方除了著名的洛阳以外,还有延州(治今陕西省延安市)、青州(治今山东省青州市)、丹州(治今陕西省宜川市)和越州(治今浙江省绍兴市)等地,但是洛阳牡丹,在唐代已经是魁首。

可惜欧阳修在洛阳生活的三年,没有一次能够遇上牡丹盛开的时节。第一年抵达洛阳的时候,牡丹大多即将凋落。第二年和梅尧臣他们在嵩山一带到处游玩,回到城中,牡丹花期已经结束。第三年牡丹盛开的时候,胥氏夫人去世,家里忙成一锅粥,哪里还有时间和心思去看牡丹、赏牡丹。第四年离别洛阳的时候,牡丹花的花蕾刚刚形成。

由于对洛阳的喜爱,洛阳牡丹自然也成为欧阳修的至爱。回到东京后的次年(景祐二年,1035),欧阳修凭借记忆及其他材料,写了《洛阳牡丹记》(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下),外集卷二十二。一文,在该文中,欧阳修说洛阳人言谈中的“花”

字,独指牡丹花,其他的芍药花、红桃花、李子花等,统称为果子花,可见洛阳人对牡丹花情有独钟。

欧阳修曾经去钱惟演居住的双桂楼拜访,见其座位后有一个写满小字的木屏。钱惟演对欧阳修说道:“最近欲写一本《画品》的小书,上面全部写的是牡丹的名字,共九十余种。”

(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下),外集卷二十二。

欧阳修因为当时有急事向钱惟演禀告,也来不及细看牡丹的名字,欧阳修及时人通常记得的牡丹的名字只有三十多种,不知道钱惟演从何处得到九十余种牡丹的名字。

欧阳修按照知名度记载了二十四种牡丹的名字:

姚黄魏花细叶寿安鞓红(亦曰青州红)牛家黄潜溪绯左花献来红叶底紫鹤翎红添色红倒晕檀心朱砂红九蕊真珠延州红多叶紫粗叶寿安丹州红莲花萼一百五鹿胎花甘草黄一擫红玉板白

《洛阳牡丹记》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研究牡丹的专著,且具有科学著作的雏形。

离别洛阳之后,欧阳修因为公事也来过洛阳一两次。这里是他青年时期事业起飞的起点,也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几个朋友结识、喝酒、游玩赋诗的地方,也是他第一个妻子告别人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