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月下故人来歌曲mv视频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一章 追魂(第2页)

这种“坏”

的感受,是童年带来的,但她无法独自消化这种情绪,便将它打包丢给了伴侣。

她在脑海中构想出一个“对自己不上心,不爱自己”

的伴侣。

期待对方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不安,从而做出改变。

在江小鱼的心里,其实是有两条轨道的:一条是显性的——我希望你能用我想要的方式对待我,不离开我。另一条是更深层的——我知道你肯定不会如我所愿,肯定会离开我。

她一面要求对方改变,一面又走不出“被抛弃”

的剧本。

无论男友怎么做,最终都无法喂养她内心不安的黑洞。

早晨醒来,听到叮咚叮咚的雨声。想起了一句话说:雨,其实是一种心情。

正如此时眼前之景:碧云萧雨黄叶飘,北燕南飞秋渐浓。

最近,店里又新来了两个吃货——饭胖胖和菜菜。

我看着多出来的两张嘴,寻思着要不要自己研发一下猫粮,好节约成本。闲来无事时,靖麟喜欢画画,她曾经对古画很有兴趣,甚至研究过《孔子观鹿图》。

对于那位孔圣人,世人皆知《论语》,却很少有人去了解其生平。

对于未知,在人类的文明历史中,尽管几乎所有的宗教与哲学流派都曾涉及过有关于未知和死亡的探讨,但是探讨死亡并不是宗教和哲学的主题,至少在东方的哲学中,有关于死亡的探讨并不多。

如佛教,注重解脱的法门,而不是探讨死亡的终结。

如儒家,当年子路也曾问过老师孔子:“敢问死?”

孔子告诉他:“未知生,焉知死?”

也就是说,在先圣孔子那里,生才是最重要的,而死亡,反正大家都没经历过,因此,没有必要去探讨,换句话说,连生是什么都没搞明白,你去谈未知的死亡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孔子的这个回答,有很多人说他忌讳死亡,以至不想谈,这样的观点其实是错误的。

因为事实上,孔子并不忌讳死亡,他更担心的是“道”

或者“礼”

的传承,也就是说,如果有人能够把他所强调的这个“道”

或者“礼”

传承下去,那么,他就可以“朝闻道,夕死可矣”

了,另外,他本人更是说过“自古皆有死”

,可见,他并不忌讳死亡。

他之所以不去谈论死亡,是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去做,即生的意义,根本就没有精力去谈论未知的死亡或鬼神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生的意义,我们活着尚且搞不明白,又怎么有时间和精力来探讨未知的死亡呢?

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生与死相对,若把生的智慧搞清楚了,死也就自然明白了,因此,他才告诉子路,要把生的意义弄明白了,要正确的认识当下的责任与担当,即在把这个能够净化社会风气的“礼”

给传承下去,这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而死亡则是另外一个主题了。

言外之意是说,我们这个身体,即这个有形的躯体,从出生至死亡,都在分秒必争的都在变化,随生随灭,一切更加微小的细胞也是时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因此,生死交替其实也是人生的常态,用佛教的话说是“无常”

,用《周易》的概念解释就是:唯一不变就是变,如果你完全明白了这点,也就能悟道了,也就可以谈论死亡了。

依稀还记得:

春雨—绵绵,是清新;是自然;也是感动。那股凉,是一种温暖还是一种希望。

夏雨—倾盆,是急骤;是洒脱;也是震撼。那股凉,是一种呐喊还是一种热情。

秋雨—萧瑟,是飒飒;是思念;也是情怀。那股凉,是一种心语还是一种倾诉。

冬雨—成雪,是寂静;是升华;也是凄美。那股凉,是一种历练还是一种胸怀。

虽说秋雨萧瑟,一场秋雨一场寒。但是初秋的雨不一样!

它是细腻温柔的;它是宁静优雅的;它是禅意深远的。

初秋的雨是细腻温柔的。

当夏日余热退场,初秋的雨如约而至。它轻轻滴落,落在肩上,就像在轻轻拍打。

这份薄凉就像:平息了燥热,打开了心扉。感慨这场雨,就像是秋天这幅画卷最美的开篇。

生死劫,离别恨。魂断无常三更路,留念蓝桥不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