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忠武侯指的是谁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39章 志同人以群分(第1页)

带着皇帝口谕,董公公出得宫墙,去得刑部大牢。见到郑威已被大刑问候过,手腕、脚腕处血迹斑斑,皮开肉破,实不忍直视。想起誉王在养心殿说的那些话,肝胆顿时不寒而栗,连忙命人将郑威提出刑部大牢,送往张守城府上疗伤。

去得张府,宣读完陛下口谕,茶都未喝一口,急匆匆赶回宫里复命。

皇帝于御书房批阅奏折,听到郑经受刑之事,登时怒不可揭,口中不停地喊着:“逆子,逆子!”

越喊越朗朗上口,伴随着微微的咳嗽声不止,甚是难听。

还好隔墙无耳,还好董公公从旁宽慰不停,就凭皇帝往常那得理不饶人的脾性,说不定真有可能会命人将端王提来,架到怒火上烤上一烤,看看端王身上的羽毛是不是真的长全长硬了。

董公公为了帮皇帝止咳,也为了帮皇帝熄灭怒火,让人泡了杯茶来,递与皇帝手中。

茶温适宜,皇帝喝了两口,甚觉味儿亲切。往茶杯里看了看,见是“君山银针”

,内心陡然间似有所触,很快平静了下来。接着喝了几口,将茶杯放到桌案上,小声说道:“董宁,传朕旨意,让誉王即日起程,赶往荆湖剿匪。”

董公公应诺,想起一事,不经意问了出来:“陛下,誉王殿下若问起一事,老奴当如何作答?”

皇帝被茶水浇灭了怒火,心地平静,淡然说道:“有何事需要作答的?”

董公公回道:“誉王殿下曾奏请陛下您,封郑威将军为荆州团练副使,协同他前去荆湖剿匪。”

皇帝记起是有这么回事,因一时难以分辨事儿是好是坏,未立即做出回复。小过片刻,似有忧心地轻声问道:“董宁,依你看,派誉王去荆湖戡平叛乱,会不会给荆襄遗留后患?”

董公公见证着誉王殿下长大成人,誉王有多少能耐,有多少心思,心里一清二楚,很容易回复“不会”

二字。可自从有人提出让誉王去荆湖剿匪后,所见所闻不是有利于朝廷,就是有利于誉王,要说誉王不能戡平荆湖叛乱,要说誉王不会给荆襄遗留隐患,未免为时过早。

伴君如伴虎这么多年下来,董公公不仅未让皇帝生出厌恶,还混成半个知心朋友,要说他心思不机巧,是有些说不过去的。皇帝既然愿意问他话,他说的话自是有可用之处的。他若说“会”

,誉王大有可能去不了荆湖,他若说“不会”

,万一誉王跟其他皇子一样,岂不日后难脱其咎。心儿两难之际,想起点什么,便笑着说了出来:“陛下,这个老奴可说不好。不过有两句话,陛下若让老奴非选其一,老奴就选其一好了。”

皇帝说道:“什么话?说来听听。”

董公公说道:“有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有人说:‘事在人为,人定胜天。’不知老奴是说前边那句好,还是说后边这句好?请陛下示意。”

皇帝心想:“朕父母所生,几经奋斗,方才贵为天子。若说‘事在人为,人定胜天’,实不为过。”

转而又想道:“朕已身为天子,荆湖剿匪会不会遗留后患,全凭朕这个掌舵人。誉王他们要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听起来也不无道理。”

想到这里,皇帝淡淡一笑,回董公公话道:“这有什么好示意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董公公欢然道:“陛下圣明。”

陛下既是圣明,自会有圣明决断,果然说道:“董宁,拟诏,拜誉王为荆襄处置使,拜姜山为荆湖剿匪招抚使,郑威官复原职,即日南下荆州,戡平荆湖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