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凤谋天下之倾世医妃 井小宝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6章(第1页)

“是是是!惠哥儿厉害!”

周围观望的几个小厮仔细看了眼布告,眼珠子滴溜溜一转,立刻掉头回去跟掌柜的报信了。

于是,没过多久,全县乃至府城的各大商行都得知了长公主正在卖六县县令的资产。

官商勾结,这群商户最清楚府邸有哪些珍贵物件,近乎有半数都他们送去打通关系的。

有的人有些犹豫,害怕这是长公主的圈套,用这些东西将他们炸出来,然后作为证据将他们拿了。但也有胆子大的,见前面有人用市价九折的价格买下了一些名贵古董画作,就心里痒痒,不肯放弃这个机会。

直到午时末的时候,安化县县衙外已经挤满了人。

院内简直变成了古玩市场,叫价声此起彼伏。

江怀玉敲了敲桌子,喊到:“各位!现银不够不要紧,长公主殿下知道经商之人不会握着大笔现银,所以,长公主殿下还给了各位另一条路。”

她唇角微勾,站在桌子上环视四周:“各位可以拿土地、工坊、粮食来换,以当前市价为准,折抵现银。”

话音一落,四下寂静无声,大家面面相觑,一时间有些拿不定主意。

有些能做主的当即便继续叫价,有些做不得主的便急匆匆的赶回去知会自家老板,看看拿个什么样的章程。

方哲康刚刚清理完旧账,正与商会会长罗泽平悠闲听戏。

他听着下面人的汇报,扯了扯嘴角:“她倒真是会做人。账目明晰,还利于民,谁也说不出一个错来。”

罗泽平疑惑道:“这样她不就一分钱也留不下?”

方哲康瞥了他一眼,冷笑:“你怎么就知道她一分钱也留不下?整个庆阳府有多少人你知道吗?各个县令府上搜出来多少你清楚吗?这里面弯弯绕绕多得很,她之前在东宫查了多少贪污案,但就整治户部那一次,所见识到的就比你我一生见到过的手段多。她想匿下银钱多的是方法,你我可能查都查不到。”

他敲了敲桌子,召来一个穿着灰布衣,侍从模样的男人,附耳交代了几句,然后道:“让他们动作快点,务必在日落前传得满城皆知。”

时间不等人,这些县官的财产除去留给其家眷的那部分,余下的只怕要卖个两三天。

算算时日,礼部也该派人来了,他总得传些话给那位听听,省得人富贵了,却忘了她在西北还有个恩人。

偷龙转凤

七辆紫绸棚三驾马车缓慢行驶在通往庆阳府庆城的路上。

打头的马车内坐着三位嬷嬷,位于主位趾高气扬的那位便是太后的陪嫁嬷嬷——许嬷嬷。

她左手边坐着一位年近五十的康嬷嬷,面色有些犹豫,垂着眼眸不知道在思量着什么。

许嬷嬷瞥了她一眼,神色带着些许轻蔑:“康妹妹可别忘了今日见到公主要说些什么,你女儿可还在富春宫里呢,咱们刚出宫那日陛下可又幸了两位,那身上的伤啊,啧啧,西北的战事惹得陛下不开心,逮不到公主撒气,便只能你们这群东宫旧臣替主子多担待了。”

说着,她抚了抚鬓间的发簪,那是一枚单尾的掐丝小凤簪,太后去大相国寺之前赐给许嬷嬷的,其意义不言而喻。

许嬷嬷轻笑着道:“女子就该有女子的样子,呆在后院老老实实相夫教子,还当官,哼,真真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康嬷嬷表面讷讷应声,但心里是不服气的。

殿下未入东宫之前,许嬷嬷对她比谁都殷勤,只不过是眼瞧着殿下没有让她女儿入东宫而怀恨在心罢了。

膝下无男儿便将心细都放在女儿身上,却眼见凑不到殿下跟前就转向了太后,在太后许诺她让子侄聘娶她女儿为正妻之后更是一颗心都投向了太后,最后甚至背刺殿下,扣下东宫女官向太后投诚。

若不是她当时坏了殿下的筹谋,她的女儿还有那些女官,又何至于全都被扣押在富春宫里?

每每瞧着许嬷嬷趾高气扬,康嬷嬷就心气不顺,但碍于女儿还在她们手上,只能咬牙忍着。

许嬷嬷的右手边坐着一位紫衣姑姑,大约三十出头的年纪,簪着紫粉色的绢花,显得有些娇俏,是宫中司礼院的礼教姑姑,刘容。

她的视线在许嬷嬷和康嬷嬷两人身上游移了一圈后,翻了个白眼,侧过身子掀开车帘看向外面。

她们已经抵达庆城城门了,城门外拍着四排长长的队伍,似乎是在等待受检。

“帘子掀那么大是想吹死老娘啊?”

许嬷嬷踢了一下刘容,在对方回头时怒瞪着她。

刘容翻了个白眼,刻意将车窗完全打开,还往旁边稍了稍,让冷风全吹在许嬷嬷脸上,一张嘴不饶人道:“我爱看就看,关你屁事!”

“你——”

“你什么你?”

刘容抬了抬下巴,挑眉看着她,“你敢动我一下?我就让你女儿不好过。”

许嬷嬷一噎,纵然满心愤怒,也只能强压在肚子里。

刘容轻嗤一声,重新看向窗外。

她早就看不惯许嬷嬷的嘴脸了,还真以为自己的女儿能嫁给宰相嫡子?

程渃就两个儿子,一个正妻嫡出,一个庶出,各个都是人中龙凤。

程家的爵位将来定然是要落在嫡长子身上,太后许诺她让嫡长子聘娶其女为正妻,可没说她女儿若是不争气达不到标准怎么办。

天天拿着张大饼得意洋洋,好像她马上就是诰命夫人的亲娘了一样,瞧着就膈应。

几人入城的档口,晏清姝正与江怀玉对账。

江怀玉将一摞新到手的地契拿了出来,放在晏清姝面前,道:“你让我办的事儿已经成了,庆城西南外十五里,一共四百六十亩的地,每亩十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