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第1页)
哪曾想,沈岐黄转过来,朝她要那张纸:“唉,刚才那张草稿纸呢?”
见俞梦冷脸看着他,他又说:“哎呀,那可是我的纸,我还要记那什么——待办日程的,现在不见了,我只好把待办日程忘记啦。”
俞梦摁一摁圆珠笔的笔头,此人的丑恶嘴脸已经深刻地印在她的脑海里。她淡然地把日记本再打开,在最后几页撕了一张纸下来,写了一个大大的“滚”
字,然后压低声音对他说:“我已经帮你扔到垃圾桶里去了!”
沈岐黄面不改色,接过那张纸,大方道:“谢谢啊。”
出路
其实在东篱文学社之前,在傅青筠老师向所有人介绍凌筱筱之前,我就已经认识她了。
准确来说,凌筱筱并不认识我,是我一厢情愿。
她是个天才。
【2024年,上海,俞梦】
等所有人自我介绍完毕,傅老师开始讲课。俞梦此时托着脑袋,硬生生用目光和身边的沈岐黄划出了一条“楚河汉界”
,对方倒是大喇喇地往椅背上一靠,一点儿没受影响。
俞梦深呼了一口气,开始专心听傅老师讲课。
傅老师的ppt翻过东篱的成立历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现在,风雨兼程。又画风一转开始介绍“近年来优秀社友”
,“凌筱筱”
这个名字被加粗放大,放在第一位。
傅老师翻到这张ppt的时候,眼睛似乎亮了一下。
“凌筱筱,是我之前有带过的学生。她是16届高考的。”
傅老师回忆道,“她原本是学那个生物竞赛的,理科成绩也很好,经常考年级前几名。”
“那个时候川中的管理还没有这么严格,不用周末补课,竞赛生也可以参加社团活动。我当时带竞赛班啊,带凌筱筱他们那届从高一到高三。她真的是一个很有才气的女孩子,不管是写散文、小说,还是写平常考试用的这种议论文,基本上每篇出来,都是范文。”
“她高中的时候,基本上把所有作文类赛事的一等奖拿了个遍。”
傅老师接着道,“什么郁文杯啊,叶圣陶啊,基本上都拿过。郁文杯还连拿了两年国家一等奖——文章早在高二的时候就在《苍莽》上面发表了。”
底下传来一片窸窸窣窣的惊讶呼声。
“那岂不是高考能降很多分吗?”
有人议论。
“对,北大给她降了六十多分。”
傅老师听到了这句话,笑着说,“她现在在北大读中文,还是北大文学社的社长。《苍莽》有意把她往专栏作家的方向培养,她才上大学,以后的文学道路可以说是坦坦荡荡的。”
窸窸窣窣的惊讶声变成了惊叹。
《苍莽》杂志出于大先生之手,创刊于上个世纪初的上海滩,中间曾遇停刊,又在八十年代恢复。复刊这么多年,一直都是青春文学的启航刊物。
取自“郁郁乎文哉”
,由它主办的郁文杯绵延了二十多年,在众多的的作文赛事里一直是翘楚。
往年高校的自主招生里,郁文杯的国家一等奖能拿到很多的优惠分数。
但郁文杯的标准是很严苛的。它的赛制只有初赛和复赛两轮,初赛采取文章附报名表邮寄的模式,11月份截止。复赛在一般在两个月之后,邀请所有复赛选手前往上海比赛。
每年好几万人投稿初赛,最后只有两百人能够去上海参加复赛。
复赛是三个小时的现场作文,刷掉六到七成的人,最后留下来幸运的那部分,拿到全国一等奖。
俞梦在那次拿到那个未名湖奖杯以后,试着写过一次郁文杯的投稿,毫无意外,石沉大海。
她伤心过一阵。因为她觉得,这是除了那个小王子的故事以外,那段时间她写得最好的一篇文章了。自从那个小王子的故事以后,她就不怎么与别人分享自己写的东西了——耻于被观看,更羞于被批评,所以总是自己一个人拿着文章修改到深夜。
那篇文章她用了两个星期写,又陆陆续续修改了三个星期,前后斟酌了一个多月才寄出。
她是心思细腻的人,仅仅去年那一次参赛经历,她就体会到郁文杯其实是很残酷的。它的残酷就在于,参赛者怀揣着文学和写作热忱而努力几个月甚至一整年的文章,最后只会得到一个入围名单上没有自己的结果。
甚至,这两百个人的名字,还是由没有入围的你一个个亲自确认过来的。
那个时候,俞梦就明白,输家对赢家的印象,最深刻。
郁文杯像一个玫瑰色的绮丽梦境,这是文学的颜色。对于有文学理想的中学生来讲,郁文杯是现实与梦想交汇的t地带,只要得到认可,人人都是下一个凌筱筱。
周边的环境很静,好像大家都已经钻到这个梦里去了。俞梦深深看着ppt上凌筱筱的照片——照片好像是她在未名湖畔拍的,背景有被风拂起的柳枝。她穿着白色的连衣裙,眉目潋滟,有桃李之姿,端庄大气。
大概所有人都会夸,这是个相当漂亮的女生。
这是俞梦第一次知道凌筱筱长什么模样,尽管在这之前,她自认为已经对她很熟悉了。
她单方面认识凌筱筱很久了。
俞梦是《苍莽》的读者。她的第一本《苍莽》,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从一个表姐那里拿来的。
表姐当时结束学业工作了,想要把一些东西搬到工作的城市去,安川的家里正好又换了房子,所以需要把东西清一清。
俞梦继承了大部分表姐觉得自己不会再看的书——那是一次丰收,她当时撒着娇把表姐的一整套《盗墓笔记》都要走了,就这样走上了喜欢铁三角的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