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凤落霜华在线阅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9章(第1页)

对此赵母一点不担心,“没事儿,有青山在这儿,他们不敢过来找事儿。”

赵家母子继续去收割,这个时候割麦子就等于是和老天爷抢,但凡动作慢一点,万一这几天有雨,这一年的收成就要化为乌有。

老百姓谁也不敢耽搁,谭明珠悬着心,一直留意着乔家那边的动静,过了一会儿她瞧着乔二妞继续跟着父母捡麦穗,她也就安心了,果然和赵母所言,乔家并不敢轻易过来挑事。

临近中午,赵母放下了手里的镰刀,“明珠,你和青山休息一下,我回去热一下饭菜就过来。”

自从上次谭明珠一把火惊动整个村子,赵母和赵青山就不敢再让她进厨房,早上赵母做出了饭菜晾着,午时只需要热一下就能吃,方便又快。

但即便是这样,他们也不敢让谭明珠回去取饭菜。

闻言,谭明珠赶紧去地头倒了一碗绿豆汤,“娘喝一碗解解暑再回去吧。”

忙了一上午,这会儿正是又渴又饿的时候,赵母接过绿豆汤一饮而尽,神色也更加放松不少。

“舒坦啊,你们也别忙了快歇歇吧,等着下午日头不这么毒的时候,咱们再干。”

话是这样说,地里的人谁也舍不得坐下来歇歇,赵青山也是如此,应下赵母的话后,他走过来喝了一碗绿豆汤,等人离开的之后他再次回到地里开始收割。

见此谭明珠也不敢闲着,跟在他身后开始捡麦穗,这一上午她的收获也不小,愣是捡了两篮子的麦穗,这让谭明珠信心满满。

没一会儿,赵母急匆匆的赶回来,她手里没有拎任何的食盒或者篮子,脸色有些急切。

谭明珠远远的就看到了,紧张的往前迎了几步,“娘您这是怎么了?”

正在地里收割的赵青山也停下手里的活儿,看着喘吁吁的母亲,等着她开口。

“信,京城里来的信。”

赵母气喘吁吁的说道:“信差还在家里等着,青山快回去看看吧。”

--------------------

帮好友三山禅推一下预收文《芙蓉霜》

前一世,继母待花若胜过亲女,京中无人不夸赞,亦无人不为花若庆幸遇到这样善良的继母,一时间母女亲密无间的佳话传遍天下。

可突然有一日,温柔继母面目狰狞的将她绑上一顶小轿,不顾她的哀求和质问,狠心将人送到了肃亲王的府中。

从王府侧门进去之后,她才晓得,原来她被继母作为礼物,送给了肃亲王做妾。

身为官家嫡女的花若不甘被辱,夜半更深想要逃出去,却被迎面走来的男人一把扼住喉咙,临死之际她隐约听到那人极尽温柔喊了一声,“花若。”

重活一世,花若醒来人已经在王府,想到前世她临死之际看到的身影,她心有不甘想要查清凶手。

尝过死亡的味道,曾经看似重要的事儿,好像都不再重要,眼下最要紧的就是活下去。

于是她推开房门,踩着夜风一路狂奔,直至一间书房门前,她一把推开门,梨花带雨的扑进了男人的怀中。

“王爷,救我!”

男主篇:

身为废太子,纪灵泽触摸着被烈火舔舐留下的痕迹,眉目间的绝望悲怆逐渐变得癫狂和激动。

周围的下人见他这副样子,更是吓得大气不敢出,肃亲王府中每日都会抬出去几个死人,至于怎么死的没有人知道真相。

但归根究底和肃亲王脱不了干系,故而府中人鲜少敢靠近他。

看着胆小怯弱的花姨娘不知死活的抱着王爷,府中人都在默默为她倒计时。

谁成想一年过去,花姨娘不仅活着,还成了整个王府的保护伞。

回到家中,信差已经等得有些不耐烦,确认身份之后将信件留下,赵青山打赏了信差几文钱,这也算是知而不言的规矩。

谭明珠守在一旁,着急的盯着他手里的信,这些日虽然她每日都过得很开心,嘻嘻哈哈好像没事儿人似的。

但每次吃到好吃的,或者安静下来,她都会不停想念爹爹和哥哥,等待这封信她耗尽了大部分的耐心,原想着等着忙完麦收,她就催着赵青山帮着打探一下信件的情况。

却不想这封信竟然在最忙的时候来了。

三人回到屋里,房门一关谭明珠急切的跟在男人的身后,“怎么样,快打开信看看。”

信封一拆开,尚将军对赵青山的欣赏看重,俨然不需要文字便能让人知道,谭明珠看着那厚厚的一沓信纸,心中不免有些惊讶。

赵青山打开信,一目十行快速读了一遍,将谭尚书的事儿大体摸了一遍,又细细看了一遍尚将军对他的叮嘱之言。

一旁的谭明珠紧紧盯着他的神色,这信是给赵青山的,即便是信中会提到和她父亲哥哥有关的事儿,但谭明珠仍旧没有忘了礼数偷窥,她按捺住自己静静的等着。

看到男人看完一遍似是陷入沉思,她等不及的问道:“如何?信上怎么说?”

赵青山看她一眼,将信递给她,丝毫没有避讳的意思,也不怕她看到尚将军叮嘱他的那些话。

谭明珠先是惊讶于他这样信任自己,接着也顾不得其他,拿过那些信细细的看了一遍,房间里陷入了无尽的安静中。

赵母一时不知这里面有什么事儿,坐在一旁着急,问也不知道怎么问,只能巴巴的看着。

须臾之后,谭明珠像是从那些信中回过神来,“这什么意思?尚将军的意思是,陛下知道我爹爹是冤枉的对吗?”

赵青山轻轻颔首,“尚将军说的你应该也看到了,他说这事儿事关储位党争,他不想参与到皇子的事中,故而无法尽力帮忙,劝咱们也需在此时避避风头,不可再议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