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第1页)
说是茅草屋,也就是搭了个带顶的大通铺。漏雨漏风,想要洗衣做饭得去二里外的河边取水。
抱怨谩骂的人天天都有,只是叶青竹不知道错在谁。在陈家镇的二十多天,好像经历一年那么久。每个孩子都成长许多。
菱角说话还是张口就来,但是比以前顺耳多了。堂远还是逢人就笑,不过沉稳许多。柳承彻底褪去文弱,跟堂远站在一起已经看不出年纪差别。
盼儿和福禄这两个闷葫芦,熬药枯燥,他们好像更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事情中。雅儿变化最大,只要提到药,顿时表情严肃,一脸认真。
她虽然被人护着,但是聪明好学,就连王军医都曾跟叶青竹提起,若雅儿是个男孩子,一定收了做大弟子用心传授。
可惜他是随军军医,雅儿是个姑娘。条件艰苦就不说了,战场瞬息万变,胜败常有。不一定哪一天他也会变成敌军的刀下亡魂。
叶青竹感谢王军医对雅儿的认可,不管小七是男是女,都不可能放他离开自己身边。他们几个感情不同别家,少了谁,命就不完整了。
一间大通铺能睡十个人,跟叶家挤在一起的是一家三口。男人跟叶青竹他们睡在一头,中间挂了布帘遮挡,睡着他妻女,另一端是叶家三姐妹。
能像他们这样相处融洽的也有,剩下大部分都摩擦不断。苍桐县的人可不管调解之事,说好了让他们活着就行,那多一丝都不会插手。
这边的米粮比小顺村贵上两文。因为打仗,就近征调粮草,致使县城粮油肉价都有所上涨。
刚到立夏,北方的草木才刚刚舒展枝叶,野草野菜正是时候。盼儿依旧管着大家的吃食。他们带的家伙还算齐全,买了油盐粮面就能做吃的。
附近的野菜没多久就挖光了,也不止他们,苍桐县外的村子还住着不少人呢,他们也想靠野菜度过青黄不接的时候。
纷争时有发生,起初互不相让,后来闹大了,地盘是人家的,当地父母管定然偏向自己辖下百姓。
次数多了,也就形成一种另类平衡。村庄三里范围内的他们不动,村里的人若是不爱进城卖鸡蛋,会在村口摆上鸡蛋篮子,外来躲兵祸的人也会跟村人交易。
跟叶家住一起的叫杨秋,有个四岁多的女儿。熟悉之后听杨嫂子聊起,她家男人那边兄弟四个,她家的老三。
就因为小叔子是老幺受疼宠,大房求到做生意的二房头上,连带着公婆小叔子都去隔壁县投奔去了。因为她头一胎生了闺女,不招婆婆待见。
娘家人只有逢年过节来往,她都四年没回过娘家了。杨秋一家子被抛下,心寒、埋怨,没有经历过的人根本不懂。
能跟叶家处得来,也是路上的一次偶然。多数人都是背着包袱装着金银细软贵重家当。杨秋他们当然也是如此。
带着这么小的孩子,头一天就遇到了麻烦事。大人能忍饥挨饿跟上队伍,小孩子会哭闹。背着包袱还得抱上孩子,渴了要哄,睡了要背,尿湿了裤子要换。
两口子本来心里就存了气,孩子还不省心,杨嫂子落在人堆后边崩溃大哭,杨秋手足无措的在旁边劝慰。大人孩子一起哭,这个刚当了丈夫和爹的年轻男人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叶青竹等人因为跟熟悉的军医伤兵告别,走的时候就掉在末尾。其他人绕过杨秋三口,碰见叶青竹他们时已经没什么人了。
本来他们也不想多管闲事的,但是那小女孩哭的脸都紫了,再继续下去可能要不好。雅儿心软,眼巴巴看着大哥。
菱角看大哥不点头不摇头的,就拉上小七走了。孩子就是哭久了憋的,缓过劲儿就好了。
杨秋两口子又害怕又后悔。光顾着自己个儿发泄,差点儿闺女就被他们害死了。
两家人结伴走在最后,闲聊着就这么认识了。杨秋的女儿杨小桃是个挺好看的孩子。奶声奶气的正是学话好奇的时候。
除了叶青竹不笑的时候有点凶,小桃不怎么怕其他几人。她没出过远门,这么多人走在路上对于孩子来说是新鲜有趣的。
有叶家的孩子们帮着带小桃,后边路上杨嫂子轻松很多。大哭那一场,虽然丢人,但是心中的确痛快许多。
走到苍桐县时,两家人数正好,又认识,自然凑在一间大通铺里。
叶堂远安顿下来的第一时间,就是跟苍桐县的人打探消息。他们不像别人有家有根。仗打完了他们能回家。
大哥一个人撑着很多事太累,在伤兵棚那边他和柳承也问了不少人。白眉将军的兵,自然有他们的见识。
燕州作为燕王的封地,就是偏远点,穷点,人少点。但是他们军中都说,燕王是个文武全才,心中装着山河大爱。
若是往西走,那边的几个州府官员都是经年老狐狸,死在马匪手里的百姓能充当匪首上报朝廷请功,去那找死不成!
叶堂远要打听的不是几百里外的燕北,而是京中消息。
若是京城还乱着,大哥说就得绕路而行。若是一直有人正常进出,不影响平民,他们打算节省时间穿过京城。
苍桐县是个小县城,负责在城外维持秩序的,也是县城的小吏,所知道的消息有限,叶堂远失望而回。
临别前夜
柳承在地上构画着路线图,不穿过延京,起码多走上半月,若是下雨还不知得耽误几天。
刚好叶堂远回来,一见他的脸色,柳承就知道没收获。家里姐妹三个出去挖野菜,顺便看看跟村民买点杂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