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悯农(第1页)
“将所有流言汇集成册,封于匣内交送成都丞相府。”
这他妈的都是什么事啊!刘禅本来还想着向洛阳传传三马同槽的故事呢,没想到曹魏先把他和诸葛亮给弄到焦点位了。
在没有抓到谣言传播者之前,刘禅就默认这是魏国都是传谣。
至于是不是?
不重要!
这必须是魏国的谣传!
如果抓到谣言传播者,无论他是谁,是谁的人,一律要给他加上魏国暗探的马甲!
还是那句话。
这必须是魏国的谣传!
也只能是魏国的谣传!
“让董允把手里的影子都放出去,在洛阳输给了机校,我可以理解,可这里是长安!”
这就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谣言纷乱,只怕也不全是机校的手笔,吴国的察战也定然脱不了关系,孙权的算盘一直打的不错,至于还有没有其他人的手段,刘禅也想不了那么多了。
襄阳受困,孙权不思如何破局,却想通过诸葛瑾、诸葛亮的兄弟关系,逼迫大汉插手。
“哼哼。”
“你孙权能做初一,就别怪其他人过十五。“”
前后几年的经营,也不知道交州的事情进展的哪一步了。
为了保密,刘禅曾暗中嘱咐过李球,交州的事情不能通过任何人传信,这其中也包括影卫。
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大汉现在可没有抗衡两国的实力,便是依靠险要防御曹魏,也是捉襟见肘。
时值四月,长安上下都开始忙于春耕,民以食为天,春耕秋收自然都是头等大事。
四月二十,刘禅带领亲信官员来到了渭水旁的皇田,他要亲耕示农。
这也不是刘禅新创的举措,三皇五帝,历代帝王都曾有过亲耕示农,只不过大多数都是做做样子,或是扶一下梨,或是牵一下牛。
而刘禅可是正经八百的示农,播种前经过精耕细整,翻耕土地,秸秆还田,要达到深、细、透、平、实、足的标准。
既耕作层要深,耕后耙细、耙透、整平、要做到上松下实,蓄水保墒的效果。
这些要点都是刘禅向多年善于耕作的老农请教来的,他在通过自已的耕作将这些经验传播出去。
以农为本乃是基本国策,大汉虽然商业贸易发达,可是仍然要重视农业发展,没有稳定的粮食产量,在商贸上赚再多的银钱,也注定被别人掌控命脉。
渭水、泾水、郑国渠的治理也被提上了日程,工作安排到县,责任负责到人。
大汉粮食虽然以麦稻为主,不过其他品种也必须要兼营,这不仅是为了粮食多样性,更为主要的是为了防止旱灾。
黍稷营养丰富,适用范围广泛,最为关键的是耐旱,耐贫瘠,一旦赶上灾年,黍稷的稳定产量就将成为救命的粮食。
只不过亩产量没有稻麦高,在好年景,种植还是要以麦稻为主。
“这就是大汉的皇帝?”
“是啊,看这架势,可不是假把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