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激荡时代意思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章 定个小目标(第1页)

前往海定书店的日程定在了201书店集体空闲的周末。

早上六点半,门市店口已然排起一条长队。

周末往往是书店上售新书的时间点,大约从星期五下午开始,书店人员就会在门口立出一张一米见方的黑板,告知群众从周末起即将开售的新书。

天幕是清一色的藏青,色泽像棉被浸了水,洇深中泛着湿润。

不过北地的天空是极为干燥的,不逢下雨季,天上几乎没有云朵,空净而旷远的天穹中四散着一丝又一丝的云絮,与苏南县常年云层堆簇的天际截然不同。

冷风吹过,宛如吸干了水份的干棉花擦过皮肤。

寝室的起床困难户郭放格外精神抖擞,一时背着手在队伍里走来走去,一时搓弄着手掌,间或跺一跺脚,不停朝队伍的最前方张望。

一旁的陈立业则稍显淡定,抱着手臂,与聂子航低声说着创建校园杂志社团的事情。

“怎么忽然想到办杂志社团?”

聂子航笑道:“灵光一现,再者说我本来就计划要走文学的道路,现在也算热热手。”

陈立业点点头:“这是好事,如果校方真的批准下来了,你们接不接英文、西方著作的稿件?”

“西方著作……你是指翻译稿吗?”

忽然,聂子航福至心灵般想到什么,重新打量了一番陈立业。

最初他同意接余晓丽委托的翻译任务,还是出于帮余晓丽人情忙的原因。

但聂子航的志向并不在此,尤其是在和平饭店与严主任见面之后,他就意识到,随着要接触的翻译稿件加密等级越高,他想抽身而退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于是,聂子航开玩笑般试探道:“立业。如果,我是说如果,有朝一日你能进翻译院,或者其他部门,但前提是需要十年如一日的苦心钻研,你愿不愿意?”

陈立业笑道:“若是真能进翻译院,我肯定愿意啊!我们千方百计考进燕大,不就是为了改变现状,为了国家贡献一份余力么?

再则,从前不也是在家里、在知青点十年如一日的劳动、生产,有什么区别?”

这思想境界……聂子航着实被折服了。

他果然还是有境界上的差距。

七点钟,海定书店的铁栅栏门终于在万众瞩目下打开了。

七十年代,书局书店还没有开架售书一说,读者们都是隔着柜台买书。

();()  想要什么书了,先告诉营业员,营业员开出了销售小票,读者们再到收银台去交钱,然后凭小票回到柜台取书。

在这样的售卖流程下,排队进展是十分缓慢的。

居于队伍中央的聂子航一行人等到天色明亮,方才迈进了海定书局的门槛。

聂子航在杂志区先买了1962年的《上海电影》。

包括《上沪文艺》,大多数杂志都在1965年左右停刊,想要在市面上买到报刊之外的杂志实则并不容易。

譬如聂子航购买的这本《上海电影》便于1962年停刊,也是聂子航在书店内能少见到的旧杂志之一。

“同志,我还想买本《钟山》,有没有?”

电影杂志、文学杂志乃至时事新闻的报刊,聂子航打算各类买上一本,尔后带回宿舍研究一番。

以免《燕园杂谈》准备不足,闹了笑话。

谁想营业员一头雾水:“《钟山》?同志,我们书店没有这本杂志,我也没听说过啊!是不是地方性杂志?”

没有?

聂子航倏然意识到,1978年年初《钟山》似乎还没创刊。

“有没有英语习题集?最好是人大出版社出版的。”

“有的。”

英语习题集则是为了陈立业以及远在苏南县的小于同志做准备的。

营业员是位挺拔的小伙子,七八十年代的燕京各大书店、书局的营业员大多是初高中毕业的青年职工。

“给,拿好嘞。”

“好,谢谢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