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页(第1页)
“妹,走!”
蓝凤转过头,看到二堂哥冲她摆手,“找天天和菇娘去。”
蓝凤并不想去,控制着自己的嘴巴,“不!”
还好,发音挺清晰的。
蓝龙走过来拉她,“吃吃。”
蓝凤当然知道天天和菇娘都是可以吃的。
她懒得多说,迈着小短腿往对面的房间里跑。
她准备把家里都逛一遍,看看有没有日历盘之类的。
一推开门,就看到东面墙上是一张有些发黄的主席像。
她的心彻底凉了,她的猜想得到了进一步佐证。
诶呀妈呀,脑瓜疼!脑瓜疼!不干活也脑瓜疼。
再寻找了一圈,没找到日历。
这屋应该是爷奶的屋子,家具比她们西屋多了点,炕上也有个木箱子,地上还有个类似碗架子的家具,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它底下的柜子是上锁的。
蓝凤福临心至,一下子就猜出来里面有什么东西了。
应该是家里的粮食和其他的贵重物品。
她在屋里转悠一圈,也没别的收获了,就出了门准备去院子里看看。
小哥哥和堂哥走了,应该找吃的去了。
蓝凤想想也觉得挺有意思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比如说这个时代的名字。
比如说小孩子们的玩具,这个时候缺衣少食,小孩子玩游戏都是寻找各种能裹腹的食物。
她小的时候华国经济已经发展的不错了,她们玩儿的都是比较正常的,比如说玻璃球、纸啪叽。
在以后的小孩子的玩具就越来越多了,各种电动的,地上跑的天上飞的花样繁多。
她们家院子不小,虽然没有正经八百的院墙,但也都用各种杂物、植物的围起来了。
门是木栅子做的,也不高,大概也就一米多点的样子,也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
成年人真想进来,两脚就给它踹碎了。
她们家的房子是土坯房,空间还可以,正屋本来是东西屋,可又在东面接了一大间。
泥土颜色不一样,一看就是后接的。
蓝凤翻翻记忆,那是大伯一家的住处。
可为什么大伯没住西屋呢,一般不是长子和大儿子分住东西屋嘛。
难道这个家她爹才是最受宠的?
两副面孔
华国老百姓都会念叨的一句俗话:小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
但很多家庭对于长子是非常看重的,因为他们肩负着家族传承和给父母养老的重责。
就像蓝家如果分家的话,不出意外蓝爷爷奶奶也会和蓝家大伯分在一起。
可是现在主屋居然给最小的儿子一家住了,所以安安才猜测她爹可能最受宠。
其实完全不是不是那么回事。
这话说起来就长了,他们住这个村子实际上是车家村的北车屯。
按照屯子位置,一共有东南西北车四个屯子。
现在不兴这么叫了,就改成了车家村一二三四小队。
他们蓝家住在四小队,人口有二十多户,一百多人的样子。
和东南车相比,人自然是少的,不过最少的是西车,就三户人家。
蓝家不是坐地户,六零年挨饿那会到的车家,现在已经十来年了。
他们家之前是辽省的,其实也是东北人,但是都说黑省这边黑土地更多更肥沃,吃土豆子都饿不死,所以举家过来的。
蓝家二伯母是半路上捡的童养媳,所以她在蓝家一点话语权都没有,当然也和她只生两个闺女有关。
大伯母家是东车的,好像和东车的队长家挂点亲戚,所以即使长的“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