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东南内讧(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于是郑经下令,从台湾抽调六分之四的士卒充实军队。
令部将冯锡范、刘国轩攻同安(今属厦门)、海澄(今属龙海市)。
康熙十三年五月,海澄守将、总兵赵德胜原为清廷守将,后耿精忠起兵就降了耿。
被封为“威远”
将军后,耿征调他一起出仙霞关,赵德胜不愿意。
郑军来了之后,赵德胜觉得反正大家都是造反,臭名昭著的耿精忠自然没有“大明延平王”
亲切,于是暗通郑经,将城池献给郑军。
同时间,泉州守将张学尧、同安守将化兰尚降。
五月,郑经叙功诸将,并发表檄文:
“……今平西倡义于滇南、靖南反正于闽中,秦、黔、楚、蜀莫不骚动;人怀逐鹿之心,家思执棰之逐。
馀组练百万,楼船数千,积谷如山,不可纪极。
征帆北指则燕齐可捣、辽海可跨。
旋师南向则吴越可掇、闽粤可联。
陆战而兕虎碎易,水攻而蛟龙震惊。
所愿与同志之士,熟念故主之恩。
上雪国家之仇,下救生民之祸。
建桓文之伟业,垂青史之芳名。”
();() 郑氏延平一脉,无愧于明,无愧于天下。
虽然檄文写的内容是在吹牛,但郑经此时,对靖南耿氏,至少在表面上对耿氏的“反正”
还是抱“大家都是明军”
的正面态度的。
只是,后来郑经遣人寻至精忠处,还想继续商议耿精忠原本允诺的拨船及找地方给郑经安插兵众的事宜;
耿精忠很生气,完全不理彩郑氏。于是,郑、耿交恶。
八月,漳州守将黄芳度也归降郑经。
短短半年时间,厦门、泉州、漳州、漳平等地全部归郑。
康熙十三年九月(1674年),郑军大将刘国轩在枫亭列阵二十里,与耿军大战,耿军主力在浙江、江西,守军为新兵,故耿军大败,被郑军追杀到兴化城(今福建莆田)下,十一月,又攻下漳浦县。
南福建,尽入郑经手中。
这下轮到耿精忠坐不住了,我前面在打满清,你郑经居然背刺我?
但他又不敢谴责郑经,毕竟是他自己出尔反尔。
于是遣使跟郑经谈判,想要“索地求和”
,要求郑经归还漳、泉二府,并表示将沿海岛屿划归郑经,承诺通商贸易,不再禁止两地的贸易。
郑经鸟都没鸟他。
一个“墨迹未干”
就失信背约的小人,我延平王乃大明海外孤忠,此番渡海西来,意欲反清复明,又岂会理他?
并且因为耿精忠僭越逾制,自号甲寅,颁发谕示称敇旨,逾用黄绫等不遵大明正统的行为。
郑经发布公告,不再与耿精忠合作,只跟吴三桂合作。
“今本将军遵照吴王原橄,布中兴大义。”
但郑经不知道的是,吴三桂已经自称周王了,等到后来发现吴三桂僭越之举后,就开始不鸟吴三桂了。
直到康熙十四年一月(1675年),耿郑双方才达成协议,以枫亭(今仙游县枫亭镇)为界,北属甲寅,南属明郑。
此后一年,双方各显神通:耿面对江西、浙江方面的清军压力死死顶住;郑则全力向攻略闽南,闽西和粤东
郑巅峰之时,势力达到粤地的惠州,兵逼广州。
除了东南的耿、郑在大展身手外,在昆明的吴世璠吴少爷,也在大展身……嘴。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