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抬头(第2页)
官员们大吃一惊,看到秦始皇如此严肃,不敢再有所异议,担心自己成为刀下之鬼。他们可能不明白秦始皇的想法,但他们只需服从命令。
秦始皇的威严无人能敌,特别是处理过冯去疾等臣子后,朝堂上几乎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连李斯也收敛了许多,不再随意生事。“嗯。”
秦始皇满意地点点头,说:“你们不必过于惊慌,我只是看清了利弊。如果把囚犯送到战场,虽然暂时稳定北方战局,但实质上存在很多问题。先,六国百姓会对我大秦产生怨恨,这不是小事。其次,囚犯对大秦并无归属感,他们的怨气会成为隐患。万一他们中途倒戈或临阵逃脱,岂不是成了笑柄,反而便宜了外族?最后,还有一个重要事实,大秦尚未走到绝境。”
“如果让囚犯参战,岂不是会引起朝廷内部动荡,百姓恐慌?这有什么好处?”
官员们听了,无不倒吸冷气,震惊不已,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这确实很符合秦始皇的风格,他并非无能,而是有远见和雄图伟略。但他向来只关注结果,而不理会过程,只关注是否能实现宏图大业。但今日的言论,让官员们意识到,秦始皇考虑得更加深入、全面和合理。这样的变化对大秦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事。
“大秦朝廷主张公开公正,只要你们不违反秦律,都可以畅所欲言。”
秦始皇开口说,“我个人的力量有限,需要你们共同协作,才能解决这些危机。”
官员们再次震惊,秦始皇竟然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是,我等遵从圣意。”
“嗯。”
秦始皇点头,接着说:“这次的事情你们不用担心,我已经做好准备。不过蒙爱卿,请你通知王贲……”
在大秦,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科举考试至关重要,它是击垮士族,重塑大秦制度体系的关键步骤。目前,朝廷几乎被士族掌控,但这并不罕见。过去只有士族才有机会受教育,从而担任官职,这让士族地位显赫。然而,当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朝廷的结构会生剧变,停滞不前。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时代的推进,这种现象会愈严重,最终可能导致士族主导朝政。冯去疾等人便是例子,如果不是秦始皇权势强大,他们可能会成功。
为了确保朝廷权力分散,服务于国家和百姓,秦始皇推行科举制度的决心坚定。尽管士族反对,他依然坚持。通过填补官员空缺,提升平民地位,平衡社会阶层,确保皇权至上的目标,这与郡县制的理念相似。
“很好。”
秦始皇满意地点头,看向李斯说:“丞相已经传播了消息,马上传达朕的旨意,开始筹备全国范围内的次统一考试。科举制度初试,需要不断试验,我将亲自命题和监督,保证公平公正。对此,我早有定夺,科举制度才刚刚起步,稍有不慎可能就失败。因此,我决定亲自督导,以确保其顺利进行。”
这样,不仅可以确保选拔人才的公正,更重要的是让全社会知道朝廷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只要稳步推进,秦始皇相信科举制度将为朝廷选拔优秀人才,推动盛世的到来。“是,臣遵命。”
李斯恭顺地回应,他并未提出反对意见,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
周围的官员面面相觑,特别是士族官员欲言又止。秦始皇注意到这一点,说:“刚才我说过,如果有意见可以直接提出,我恕你们无罪。”
“陛下英明。”
官员们齐声附和。随后,一名官员出列提问:“陛下,我想知道,这次科举制度,我等士族子弟,是否有资格参加?”
这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如果科举只针对平民,而忽视士族,他们可能会难以接受,因为这意味着仕途的关闭。士族身份将荡然无存,谁会甘心?
“我何时说过士族不能参加科举?难道士族就不是大秦子民吗?”
秦始皇微笑道。官员们愣住,然后摇头说:“不,我们都是大秦子民,愿为陛下肝脑涂地。”
秦始皇大声宣布:“记住,科举制度面向所有大秦子民,只要拥有大秦户籍,皆可参与。”
"
无论是工人、商人、平民或是士族,皆是如此,但我在此先明言,一旦投身仕途,便需专于政务,不得兼做其他事务。若现违背律法,必严惩不贷。"
册立扶苏为太子
得到嬴政亲口保证后,官员们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确保家族子弟的仕途畅通,意味着所有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科举制度?
哼,士族子弟从小到大的书本学习,难道会输于那些平民百姓吗?即使竞争公平,士族内心仍充满自信,坚信自己的子弟能脱颖而出。朝会结束,这次会议让官员们都备受鼓舞。
先,嬴政似乎有所转变,不再独断专行,愿意倾听官员们的见解。这件事至关重要,近来他对士族的打压让他们胆战心惊,不敢多言。许多官员如履薄冰,害怕稍有不慎便触及龙颜,后果不堪设想。然而,突然接到旨意,他们未来可以在朝堂上自由言,表达观点,即使有误,也不受惩罚,只要不违犯秦律,均可免罪。
听到这话,官员们欣喜若狂,对于一般谏言者而言,这或许仍需谨慎,但此举意味着嬴政并未特意针对士族。“启禀陛下,公子扶苏已返回朝廷。”
就在朝堂即将散去时,一名斥候匆忙报告,嬴政眼中闪过一丝喜悦。终于回来了。
此外,官员们既惊讶又欢喜,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