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朕靠宠妻续命晋江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4章(第1页)

皇帝饮毕,笙箫齐鸣,教坊奏起《福寿永康宁》的引子。

开了筵,便是舞乐、鼓板、百戏、杂剧,看盏每次举起长袖唱令,就是一轮斟酒。饮一盏,这厢就唱一段,舞一段,那厢就乐一段,祝一段,教坊诸部使出浑身解数轮番献艺,百官绞尽无数脑汁念诗作词说吉利话讨彩头。

六七盏后,雍盛喝下的酒已有点上头,眼神也稍显迷离,看着眼前觥筹交错歌舞升平的场景,恍惚间竟有前世除夕一个人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之感。

旁人家每年怎么过除夕他不知道,他家总是很热闹的。父母要招呼一大堆亲戚,妹妹要跟同龄的孩子放烟花守岁,他呢,总是一个人躲在房间里看春晚。倒也不是因为春晚好看,更不是因为爱看,只是因为……因为什么呢?

不合群。不合时宜。外热内冷。孤僻。

雍盛想起周围人曾对他作出的评价。

可能他只是喜欢一个人呆着,再冷眼旁观别人的热闹。

对很多人而言,融入群体很简单,享受孤独是一件难事。

就像很多人容易对美好的人或事物上瘾,难以彻头彻尾保持清醒。

但对他来说,却是反过来的。

这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质,他天生不会沉迷什么,也不会被什么东西长久吸引,更不会因沉迷而失去理智。对于热闹、繁华、诱惑,他甚至不用花力气去刻意抵制,承认、包容,再微笑着接纳就好,因为他知道,他从来不会被这些东西真的打动,这些东西也从来不会真正改变他。既如此,那他作出强硬的姿态拒绝给谁看呢?又作出癫狂的样子热切给谁看呢?

从来抓不住,何必浪费情绪?

正借着一丝酒意漫无边际地乱想,殿上舞旋色致颂词,引导妙龄舞伎入场。

共约三十人,皆梳仙人髻,服销金银绣鸦霞之色,手执长剑,神飞。一色妆容却非寻常柳眉笑唇,而是剑眉星目,素削挺拔,清丽之余更添飒爽英气,令人耳目一新。

众人皆精神一振,引颈观赏。

依次由弱渐强,笛起,方响起,羯鼓起。

隆隆鼓声中,美人立剑,先徐后疾,连绵不断,破空而刺,一击即返,行如流水,尾相继,矫若游龙。

众人鼓掌叫好,文人争相赋诗称颂。

正进退回旋,霎时鼓笛全退。

静默两息,一道铮然琵琶声强势催。只一响,又停。再响,再停。舞伎凝神,背靠背收缩成圈,挺剑朝外。只听琵琶连煞三声,一声高过一声,众人屏气四顾,似置身波诡云谲十面埋伏的战场。紧张中,一连串短促点音安抚住躁动,未等众人透口气,泼雨价琴弦长轮长驱直入,嘈嘈如千军万马冲锋陷阵,奔袭而至!

琵琶放肆大作,舞伎莲步迅移,旋转如飞,手中的剑愈舞愈快,条条剑芒急促狂闪,如雷霆震怒,催花折柳,纵横剑影将整个大殿映作波光粼粼的江面,壮观如斯,使人热血沸腾。

剑愈快,琶音愈盛,夹扫滚奏,隐隐似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声动天地,撼人心旌。在座有从军归来者,被促得激动起身,栗栗奔走,似回到金戈铁马奋身杀敌的阵中。更有那动情者,一口气提起就忘了吐出,直憋得满脸涨红,双目圆睁。

俄而琶音渐弱,幽咽婉转。

箫声复起,佐以胡笳。

舞伎收了凌厉剑势,突然掷剑入云,高触屋檐,再以鞘接剑,展袖半掩面,袅娜慢舞。

嵬嵬磅礴忽成舒徐迂缓,方才冷冽肃穆的杀伐气,转眼间就变作悲戚哀意。

座下不知何人吟唱:“力尽沙场,马革裹尸。白骨蓬蒿,魂死身消。爷娘怨,空悲切!”

雍盛转顾,见是左相,心中莫名一紧。

曲终舞毕,满座岑寂,相顾左右,有失色惊颤者,有无声堕泪者,有怅然若失者,各怀心思。

“啪啪啪”

只听帘后传来噼啪掌声,太后不吝夸赞:“谁说女子不如儿郎?这剑舞本是武舞,哀家从前也见过不少女子舞剑,大多柔弱无骨,脂粉气太重,了不得就是拿柄剑依样画个葫芦耍耍把式。今儿这支舞倒是让哀家大大改观,不论力道还是招式,都不输那班小子。来人呐,赏每人银百两绢三十匹。”

“太后要赏,恐怕还得赏一人。”

右相凑趣道。“如太后所言,这剑舞确非凡品,但那手琵琶慷慨激昂,技艺高,却是一等一的天籁。众所周知,琵琶亦分文武,能将一武琵琶弹得这般出神入化铿锵有力叫人身临其境的,必是一位名士大家。”

“右相精通乐律,能得你青眼,定是个人物。”

太后大手一挥,“都赏!请那位琵琶手近前来,好让右相一全爱才之心。”

众舞伎谢恩告退,须臾,一高挑人影持琵琶进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