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明帝王聊天群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章朱棣升职记(第2页)

朱标一共有五个儿子,其中只有老大朱雄英和老三朱允熥是太子妃常氏所生。

但是,朱雄英八岁时就去世了,虽然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孙,但是却与皇位无缘。

而老三朱允熥出生后,太子妃常氏就难产去世了。

朱标的侧室吕氏就被扶正为太子妃。

吕氏,就是朱允炆的生母。

所以说朱允炆,也算是嫡子,长兄没了,他这个老二,就成了事实上的“嫡长子”

有人觉得朱允炆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吕氏还是侧妃。即便是他的母亲后来被扶正,她在当侧妃时生的孩子,依然是庶子。

这段话的依据,出自《吕氏春秋》:

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

意思是,纣王和微子启是同母兄弟,他们的母亲生微子启的时候仍是妾,被扶正之后才生了纣王。所以,微子启是妾的儿子,是庶子,纣王才是妻的儿子,是嫡子。最终纣王被立为继承人。

但在《吕氏春秋》的原文里,这段话的后面还有八个字:

用法如此,不若无法。

就是说,要是用这种方式来区分儿子的嫡庶,那还不如不分了。

纣王和微子启的这个案例,在古人的叙述中,实际上是个反面案例。

更何况,纣王和微子启的故事发生在商朝,而嫡长子继承制是周礼,不能以商朝的案例为依据。

比如说武则天和李治生了4个儿子,其中长子李弘和次子李贤,是她在当昭仪的时候生的,而三子李显和四子李旦,是她在当皇后的时候生的。

也就是说,武则天在生李弘和李贤的时候是妾,生李显和李旦的时候是妻。

那么,谁是李治的嫡长子?

当然是武则天在当昭仪时生的长子李弘,是李治的嫡长子。

李治在封武则天为皇后之后,立嫡长子李弘为皇太子。

李弘的太子一当就是二十年,地位稳的一批,就算后来英年早逝,还被李治破例追封为皇帝。

李弘去世后,李治再立的新太子依然是李贤,而不是当皇后时生的李显和李旦。

一直到李贤被废,李显才终于排到太子之位。

从这里可以看出,儿子是不是嫡子,跟他母亲生他的时候是什么无关。只要他的母亲被扶正了,他也就会自动成为嫡子。

再比如汉武帝刘彻,本是汉景帝的庶出第十子。

但他的母亲王夫人被扶为皇后之后,他也以嫡长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

还有汉明帝刘庄,本身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庶出第四子,在其母亲阴丽华成为皇后之后,他也以嫡长子的身份成为太子。

所以,朱允文虽然原本的确是庶子,但在他的母亲吕氏被扶正后,他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嫡子。

就连朱棣后来,打压朱允炆的地位,提高自已的合法性,都只能说,朱元璋不喜欢朱允炆,从来不会说朱允炆不是朱元璋的嫡孙。

由此可见,朱允炆是朱标的嫡子,朱元璋的嫡孙,这是没有任何争议的。

既然朱允炆和朱允熥都是嫡子,那么谁的继承权在前呢?

论长幼,朱允炆是兄,朱允熥是弟。

而论先后,朱允炆的母亲是继室,朱允熥的母亲是原配。

如果朱允熥的年纪比朱允文大,那么必然是朱允熥的继承权在前。

偏偏朱允炆比朱允熥要大一岁。

没有任何规定,原配嫡子的继承权排在继室的嫡子之前。礼法上,只分长幼和嫡庶。

这时候就只能看谁更有优势了。

朱允炆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他母亲的家世简单,没有强大的外戚。

这在朱元璋看来就是一个优点,于是,幸运之神开始眷顾了朱允炆。

至于朱元璋为什么最后没有选择朱允熥,怪只怪朱允熥的出身实在是太好了,好到朱元璋都有些忌惮,就因为他的母亲是常氏。

常氏在史书中只是一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她的父亲和舅舅却是大名鼎鼎的风云人物,一个是常玉春,一个是蓝玉。

常玉春在开国时立下汗马功劳,死后还能享受“龙袍画像”

的待遇。

足以看出朱元璋对常遇春的倚重和宠信,这也是他让太子朱标娶常氏为妻的原因,底蕴深厚的家族能让太子的地位更加的稳固。

而蓝玉则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也是明朝的开国名将,他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后来还被封为大将军、凉国公,位高权重。

常家与蓝家都是太子朱标的忠实党羽,在朱标手里确实是两张王牌,但朱允熥可没有那个能力去掌握他们。

就算朱允熥是朱标的嫡子,与常家、蓝两家也有着血缘关系,但朱标与常家、蓝家那是多年征战中建立起的深厚君臣情谊,他们从骨子里认可朱标服从这位太子。

而朱允熥对于常,蓝两氏的家族来说,不但隔了一层辈分,还缺少同甘苦共患难的情谊,这些外戚对朱允熥这个小屁孩也不会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