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山有蝉鸣 乱世TICH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七章 风采(第1页)

在刚迈入二十一世纪的那段时间里,外国人对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还算是“稀罕物”

尤其是从欧美发达国家来的,基本和“高端”

、“精英”

、“富有”

这样的词汇划上了等号。

“崇洋媚外”

甚至成为了社会上的一种“普遍”

的现象,好像只要是外国人就一定比同行业同领域的中国人要厉害一样。

王艾伦作为美籍华裔,很讨巧地沾了两头的光,既拥有海外设计师的“光环”

,又能够通过“东方脸孔”

拉近和国人的距离。

再经过他自己和一部分跟风媒体的推波助澜,很轻松就打开了国内的市场,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明星设计师。

有一位行业内的“资深人士”

是这么评价王艾伦的:“东西方美学的集大成者,作品兼具中华传统文化和法式浪漫主义的特点,是不可多得的设计鬼才。”

但王艾伦自己知道这评价完全就是狗屁,他在布鲁克林第八大道的中国街区出生,父亲是个厨师,母亲则是个偷渡客,社会地位也就比那些非洲裔的难民好那么一点。

学生时期的王艾伦完全发挥了父母东方基因带给他的学习天赋,加上相较于白人同学多得多的努力,最后顺利考取了在服装设计领域享有盛名的纽约时装学院。

这所学院历史上名人辈出,就读的学生大多都有着显赫的家世,学校给的奖学金又格外丰厚,于是让王艾伦在几年学院生涯中产生了一种自己已经成功跨越阶级的错觉。

名校毕业,草根出生,亚裔黄种人,绝佳的口才,这些个元素融合在一起,帮助王艾伦的职业生涯初期顺风顺水,不但夺下了多个新人奖项,还在浪漫之都巴黎举办了个人时装秀。

但所谓盛极而衰,童年街区生活所造成的自卑感在成功来临后转化成了极致的傲慢和对阶级近乎疯狂的执着,王艾伦的处事作风变得越来越偏激,树敌无数,“恶”

贯满盈。

随后一篇揭露他压榨团队助理的文章被刊登在了报纸头版,成为了压死这位新星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欧美国家,人设有时候比真材实料重要得多,此时王艾伦才一朝梦醒,但放眼望去,发现这块标榜“自由”

和“人权”

的土地上竟是再无他立足之处。

所幸王艾伦还有个聪明的母亲,虽然多年来一直被嫌弃,但这位吃了一辈子苦的中国女性还是为自己的儿子出了个好主意——回到他血脉的根源地去。

在飞往中国的路途中,王艾伦的心情是极度忐忑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担心这个在美国主流媒体口中穷困潦倒的国家到底能不能让他东山再起。

但从虹桥机场出来之后,他就彻底被眼前现代化的繁华景象惊呆了,心里不禁大骂一句“美国报纸骗人不浅”

,同时也为自己“回国”

发展的决定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