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渡劫老祖的科举官途百度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章(第2页)

如此便可以睡了,待到明日卯时用过早饭之后开考杂文。

墨珣平时自然醒也是卯时,此时在号舍之中身子伸展都有困难,别说还要锻炼了。他醒了之后以摆在门口的桶中清水扑面、漱口后,便等着肉糜汤和饼子了。

杂文考两篇:一篇是以“食色,性也”

为题;另一篇则是截搭题,题为“胡不相畏,不畏于天?犹为蛇足也”

第一篇出自《孟子·告子上》,乃是孟子与告子的辩论,题目那一句话是告子的论点。相传,告子是孟子的弟子,且与孟子有过诸多次辩论。而标题这句原话则是“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虽说与告子辩论过这句,却也只针对“义,外也,非内也”

,而对于标题一句则并没有异议。

再加上孔子也曾在《礼记·礼运》中提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人生来便有欲望,而多数人将欲望藏之心底,若想要约束这些欲望,那还有什么比“礼”

更合适呢?2

这题考得十分刁钻,若是只从标题四字入手,很可能就陷入出题者所设的迷局之中。一般像这类题型,最终还是要推及本朝的主流思想。而一些死读书的考生,如果不能讲几位先贤的言论逐一联系起来,那这篇通篇写下来也完全不靠题。

第二篇的题目,前半句出自《诗经·小雅·雨无正》,同时《左传·文公十五年》中也有提及,意思是为什么会不感到惊恐,怎么会不敬畏上天的威严?后半句则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昭阳为楚伐魏章”

,说的是陈轸说楚国大将昭阳攻打齐国之举。

这题目中的两句话完全没有任何关联,乍一眼看过去只会觉得莫名其妙。而杂文并不每次都会出截搭题,但若是学政突然心血来潮,就会来这么一手。截搭题这种考题形式对于一些考生来讲完全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既需要将两个完全没有干系的句子联系在一起,并且逻辑要清晰且具有条理,还要使它们能够符合本朝的主流思想。

墨珣拿到考题的第一时间就先摇头,只觉得这些考生着实是太不容易了。单看这些考题,当真不是学堂里那些先生能教得出来的。也难怪学堂里的先生落了榜之后便及时止损,赶紧改行教书去了。

他取了草稿纸,先定下标题,这才开始想论点。杂文需得反应整个社会的状况,且文笔犀利,字字珠玑。墨珣单想论点就耗去了一个早上的时间,等到送午饭的人过来,他那一摞草稿纸也不过才用了两张。

这题目实在是太刁了,墨珣用完了午饭一看到那考题都忍不住嘴上“啧”

了两声。好在墨珣书读得多,这四处摘句子的功力不浅。而此题必定主要考的是与“礼教”

相关,只要再将这些论点论据往“礼”

字上引,那便成了。

当权者想要管束臣民,除了以法令来管制之外,还有就是要让他们自身明白“礼”

的重要性,从而做到自我约束。《论语》中不还有那么一句“不学礼,无以立”

吗?《诗经·鄘风·相鼠》里说得更是绝,“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做人既然不知廉耻、罔顾德行,不知礼义,还不如赶紧死了算了3。

其实,“礼教”

一说,完完全全是符合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礼以道其志,乐以和起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而礼仪、音乐、刑罚和政令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用来稳定民心,都是用来维护阶级统治,换句话就是达到“统治者一统天下”

的目的④。

墨珣看透归看透,答卷却不能这么答。反正无论如何都得加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之类,再扯上一堆儒家思想灌输其中,将所标注的论点一一作于卷上。

因为心中已有文章,自然下笔如有神。但他还是先在草稿纸上简要地答了一遍,以免出现错漏。卷子是有红色纵框的,写错什么要修补就会影响整体的美观程度。若碰上不大计较的阅卷者倒还好,如果是些爱较真的,那就只能后年再来了。

不等墨珣这一篇杂文作完,晚饭时间已到,而这也成为了他数次考试以来头一回点上蜡烛写卷子。也不是不能放到明天写,但今日事今日毕,要搁到了明天,谁知道他脑子里的文章是不是还在,会不会一觉醒来都跑没了?

答完了卷子,墨珣才把用过的草稿纸叠在卷子上,而后把没用过的放在最上头,用镇纸压好,这才脱鞋上板睡觉。号舍本就小,墨珣尚且伸展不开,更遑论别人了。

墨珣直到入睡前,满脑子都是“胡不相畏?先祖于摧”

⑤、“胡不相畏,不畏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