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嫁个有情郎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7章(第1页)

卓韧点头。

崔彻冷眼旁观这一出他乡遇故知,见两人的寒暄似乎意犹未尽,心中无语,刚走了一位顾兄,又来位卓兄,提醒道:“走吧。”

上楼时,一行人听掌柜问:“这位客官想要什么样的房间?”

卓韧道:“一张床铺,单独一间。”

人证

到了房间里,贺初对那妇人道:“这间房留给夫人和公子住,你们先安顿下来,过一会,我们再来。”

妇人拉着孩子一同拜谢。

两人离开,回到自己房中,崔彻问:“你这般行侠仗义,就不怕遇见歹人?我们一来投店,她就被赶了出去,这么巧现在就住在我们隔壁,她会不会是今晚派来杀我的刺客?”

贺初道:“我怎会那么鲁莽,置你的安危于不顾。放心吧,我之前就有观察过,从那娘子的手,便能看出她生活的点滴,多数时候修饰自己,少数时候做做针线活,那并非是刺客的一双手。还有,我们一进客栈,那伙计把她的行李扔到水坑里,还威胁孩子,她的第一反应是护着孩子,而不是去捡行李。伙计污言秽语的时候,她紧紧捂着孩子的耳朵,种种都是出于母亲保护孩子的本能。这一点,刺客想装也装不像。”

“你那位卓兄又是怎么回事?”

“那日去郊外送顾兄,回城的时候,下起了大雨。正逢卓兄出城,他给我指了一处凉亭避雨,后来,城门要关了,雨还没停,他又借了蓑衣斗笠给我。”

“就是放在我宅子里的那套雨具?”

“嗯,我让鹤心好好收起来。想着如果以后遇见他,能还给他,想不到真得遇上了。他说距离木樨镇最近的是杏子坞,那他会不会和我们一样,也是去杏子坞参加这场茶会的?”

“想必是。”

崔彻乜斜着眼,“红花是凉亭避雨的时候,他送给你的?”

“怎么会呢。卓兄不是轻浮之辈,也不爱说话。他是爱马之人,避雨的时候,他就站在一边,对透剑看也不看,只字不提。”

崔彻思索道:“他不是四世家的人,又一副独来独往的样子,京城的人物在他眼里似乎都不值一提,他会是谁的人呢?”

“不卑不亢,独来独往,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不是就是卓青莲所向往的‘风骨’?”

想起第一次见卓见素的时候,那张娃娃脸上充满正气、掷地有声说:没想到大人一朝为官,便忘了读书人的风骨,两人不由地相视一笑。

等了一会,贺初拉着崔彻到隔壁房间,拿出几两碎银和一张银票道:“夫人,这些给你做盘缠,明天一早带着孩子回家乡吧。”

妇人只收了碎银,没拿银票,“恩人给的银子足够我们回家了,多谢您仗义收留,敢问恩人是哪家府上的千金,我好记下您的恩惠,回到家中,便让人将银子送还给恩人。”

贺初道:“夫人不必客气,叫我九郎便好。出门在外,理当相互照应。这些不必差人送还,日后如果有缘相见,夫人再还也不迟。只是,夫人去了趟安都,可是遇到了什么难处?”

妇人忙点头,一脸焦急道:“我带着小儿是来找我郎君的。可是,他不见了。”

“是怎么一个不见法?”

对大理寺来说,在安都找个人并不困难,交给卓见素办,很快就能找到,贺初道:“夫人不必着急,你若信得过我,不妨对我们说说。”

妇人在安都举目无亲,又视贺初为恩人,见贺初和崔彻气度不凡,心中萌生出一丝希望,“我姓宋,家住南山县丹青街。郎君姓柳,名直。”

妇人摸摸孩子的脑袋,“他是柳家唯一的孩子,柳陶。”

“其实,我只是郎君的妾室,在南山县的时候,我们从小就认识,原本还定了亲。郎君的母亲是雍王的乳母,后来,他母亲接了他去雍王府,此后就一直陪在雍王殿下的身边。”

雍王是陛下和娘娘的次子,贺初的兄长,也是陛下最宠爱的皇子。原本崔彻只是立在窗前等贺初,听到这里,便移步坐了下来。

“再见面时,他要和我解除婚约,另娶妻室。我也知道,他和我的身份日渐悬殊,不能强留,所以,家中父母和我便爽快答应了。哪知一年后,他又来了。他和正室不睦,且心里一直不能将我放下,恳求我做他的妾室。

我们自小相识的情分还在,彼此又不能相忘,在我眼中,没人比他更好了,我便答应了下来。只是有一个条件,我不想陪着他回安都,不愿和柳夫人周旋,只想在南山县独自过我的生活。他同意了。于是,之后我们又有了陶儿,我在南山县也过得十分自在。

他每月都要来南山县小住一段时日,可自从去年九月,他就再也没来过。他临走的时候,我们曾吵了一回,一度我以为,他还在生我的气,我便赌气也不理他。可两个月后,他还是没来。那时陶儿生了一场大病,我一边照顾陶儿,一边等他,他却一直杳无音讯。

一直到几天前,我鼓足勇气来安都找他。到了他府上,出来的是一个管家模样的人,传的是他正妻的话,柳夫人不认我,也不认陶儿,说我只是外室,而非妾室,还让人把我行李里的首饰、银两等只要是值钱的东西都抢了去,她明摆着要我和陶儿流落街头。

后来,府上有位老丈偷偷告诉我,说郎君去年夏天就病逝了。我大吃一惊,他身体一向很好,在南山县临走的时候还好好的,怎么会毫无征兆、说病就病,说走就走了呢?

我问老丈是什么时候的事。老丈说,是去年七月,郎君的葬礼也办过了。我心中更加吃惊,因为去年八月,郎君还来南山县住过几天,我和陶儿都见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