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诗意禅心共竹闲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二桃花源记赏析2(第1页)

【渔人甚异之】,这种以前生命中从未有过的状态常常会让修行者非常地惊喜、惊奇、惊异,由此会产生更深入地探究下去的愿望和心。

【复前行,欲尽其林】,于是继续深入地观照真心,希望看看这真心之中到底还有着怎样的秘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随着定力和观照力的不断深入,不久之后,就会照见真心更深的一面——如如不动的一面,坚如磐石,稳如泰山。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所乐之山即是此山。而智者所乐之水,除了刚才的“心流”

之溪,还需要继续深入,直到见到智慧的海洋。

注意,“山”

和“海”

皆是对“真心”

的象征。乐仁者则见仁山,乐智者则见智海。从此处文字和通篇氛围来看,陶令显然更倾向于做一位乐山的仁者。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前行,从而现了更为深邃的桃源秘境——仁之乐土。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代表了通往真心更深维度的一种象征——通向大真、大善、大美、大乐的光明之地、极乐之土。但这同时也是一道“关”

——需要全然地放下。

也许您会说,前面不是已经全然地放下了吗?是的,但仍然有层次的不同。

前面的放下,更多的是放下“欲望”

,放下“自我”

,放下“分别”

,放下“执着”

——特别是对“我”

的执着。而这里,则更进了一步,需要放下对“法”

的执着,即对文字、概念、方法、理论、名相的执着。《金刚经》中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在进入真心秘境桃源乐土的入口处,必须连“渡船”

也要放下。只有“一丝不挂”

,才能“彻见本真”

【便舍船,从口入】,有舍才有得,大舍才能大得,不舍则必然不得。口,就是关口,就是玄关,就是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

。要进入此门,舍不下“我”

是进不去的,舍不下“法”

也是进不去的。“法”

包含了所有一切有为法。任何有为之法,悉皆需要全部舍去——即看破、放下、不执着,达到一种高度无执的状态。这时才有机会进入更深广的桃源秘境。

【初极狭,才通人】,其通道的长宽尺寸仿佛是量身定做的一般,每个人都只能独自进入这个秘境。这代表了,要进入此秘境,什么都靠不了,只能靠每个人自己。甚至,把“自己”

也必须放下。

才通人的“人”

,其实是“仁”

。这个“仁”

是爱与智慧圆融一体的仁,而不仅仅是一种仁爱的仁。释迦牟尼佛智慧“无见顶”

,但他的名字还有一种涵义,即“能仁寂静”

。可以说,这就是“才通人”

的“仁”

——能仁寂静之仁。寂静,即是如山岳般的宁静和定力。能仁,即是一种饱含智慧与慈悲的无私利众的大爱。放下其他所有的一切,把这种大爱装在心里,就能通过此“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