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娇缠 作者甜糯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章 后魏(第1页)

彼时,大越朝堂上,因新旧官僚,勋贵宗亲之争,以及北边的突厥,忙得焦头烂额,完全无暇顾及南边,等到魏国立国消息传来,这才知晓大事不好。

虽经成宗后期,文臣武将倾轧,和北伐的损失,但大越内部此时,仍有不少得力武将,也有派兵前往镇压,偏偏朝廷内部问题,导致后勤粮草不利,而魏国又借助南蛮各部,将朝廷的二十万大军,死死挡在雍州城外,不得寸进半步。

这一场战争,足足持续半年,不论是大越,还是新立的魏国,都已消耗不起。

大越朝堂上,因之前夺嫡的事,斗得乌鸡眼似的,虽然新皇登基,但往日结的仇,可不会轻易消失,朝堂上依旧乌烟瘴气,主战的和主和的,各执一词,吵闹不休。

再说魏国这边,朝中局势也复杂。

因魏帝登基,靠的是世家,和南蛮的扶持,可以说是皇帝、世家和南蛮,共同治理魏国,这也就导致,魏国境内势力割据,分不出力量再往北复国。

有外部敌人大越,他们尚且能相互配合,但等大越选择后退,他们不是想着,一鼓作气复国,反倒争权夺利起来,都生怕自己吃亏。

结果显而易见,两国划沧水为界,

不过魏国的僵局,在立国的第三年,被一个人打破。

这个人就是,魏帝的四皇子,朱裕安。

此人犹如天将奇才,一夜之间,褪去懵懂和无能,变得精明聪慧。

他召集各地老农,整合种地经验,编撰种植农书,完善种地流程,造出粪肥、饼肥、渣肥等肥料,推广治理虫害的良法,使南越各地百姓,粮食增产数石。

此外,他还数次派遣人出海,带回一种占城稻,在南越的钦州等地,居然能一年三熟,一季亩产高达四石,另有一种甘薯,亩产更是达八石。

不提其他金银矿石,各种香料果树、宝石和药物,他的本事数不尽数,满脑的奇思妙想,例如海水晒盐,粗盐提纯,黄豆榨油,肥皂制糖,煽猪养猪。

就说煽猪一事,当时没一人信他,多得是准备看他笑话。

但谁知,被煽过的猪,还真白白胖胖,没有半点腥臊味。

这事传开后,魏四皇子的名头,以极快的度,传遍南越上下,再加上他寻回的粮食,大大缓解百姓困苦,当时魏国上下,只闻四皇子,不知有皇帝。

可以说,这位魏四皇子,让初建的魏国,得以休养生息。

如果照此下去,魏国不是没有,并吞大越的实力,坏就坏在,皇位只有一个,谁都想要。

魏帝有六子,除四皇子外,其他皇子声名不显,这也就导致,出头的橼子,最先遭到攻击,而魏国境内世家,也并不想要一位,功绩过盛得民心的皇子,他们想要的是,能受其掌控的下一任皇帝。

毕竟,良弓藏,走狗烹,他们得替日后,多做打算不是?

争权夺利,在哪里都不奇怪。

奇怪就奇怪在,咱们这位魏四皇子,分明知晓其他兄弟,不满他在魏帝面前出头,他却依然不以为意,仿佛只要他一挥手,所有皇子世家,都会听命于他一般。

说得好听点,是宽厚仁善,自信睥睨,说得难听点,那就是蠢!

除此之外,在女色一事上,也只能说是糊涂,世上的男子,多是怜贫惜弱,这位魏四皇子,当属其中翘楚,被他救下的姑娘,两只手都数不过来,其他世家送的,其他皇子送的,亦照收不误,仿佛只要来到他身边,就定会对他一心一意。

结果呢,中毒死于后宅。

古往今来,凡坐稳帝位者,出众的能力,顶尖的心性,缺一不可。

看他前期行事,若能登基,或能为一位明君。

可惜,他虽别具慧眼,却目光短浅,沉湎淫逸,无谋略策应,毫无大局,最终命丧他手。

过分仁善,便是懦弱,上位者可以仁厚,可以体恤手下,但更要有威严,让底下的人怕你敬你,不是给些三瓜两枣,再言语笼络一番,就能让人服从的。

魏四皇子的死,拉开魏国夺嫡的开端,其混乱的程度,不亚于大越朝堂。

这也是吕衡为何说,天命在大越,魏国是为他们做嫁衣。

收复南越后,其境内一应粮食,特别是隆庆帝,早就眼馋的占城稻和甘薯,很快就在北方推广,有这位魏四皇子的例子在,隆庆帝也派遣官员出海,带回不少的作物蔬菜。

尤其是后来,大越在海对面得到的,一种叫黄金米的粮食,让大越普通百姓,也能一日三食。

主打的就是,他魏四皇子能行,咱们大越也能行!

近十年来,各地的粮商们,想在粮食上赚钱,是真的不容易。

在经魏四皇子,规划过后的南越,如今已成大越粮仓,这也是为何,大越能在短短半年,就向平襄府拨粮两次,第三次的也预计提上日程。

闻吕衡的话,宋平舒脑海里,自然而然浮现出,后魏四皇子的信息。

这位四皇子,着实是位奇人,在有些地方,总有独特见解,眼光卓绝,但在其他地方,又显得格外单纯,例如御下之道,政治手段,处事策略,仿佛一无所知的稚子。

宋平舒心里感慨一句,就把注意力拉拢回来。

6元枢合上面前册本,对宋平舒道:“你亲自盯着,朝廷的粮食,是给当地百姓,孤不想看见,有人中饱私囊,谁胆敢不听令,致百姓生怨,当诛!”

宋平舒当即起身,恭声应道:“是。”

6元枢点点头,再道:“逢灾易生乱,有煽风点火,颠倒黑白的,全抓起来,严加审问。”

宋平舒再称是,暗自警醒起来。

这次的赈灾,朝廷拨粮拨银,细细看来,并非难事,实在不必一朝储君亲临。

京城里,有猜忌的,有怀疑的,也有暗中不满的,不是没人揣测,这是陛下偏心,故意替太子,积攒功绩和名望,毕竟说是赈灾,但不缺钱不缺粮,何其的容易。

恐怕有那不满的,会在暗中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