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 尚家冤案(第4页)
云莺就说,“奴婢不常出去,也没别的门路打探消息。想知道点事情,只能寻府里的丫鬟婆子们打听。她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云归县人,对县里的事情倒是一清二楚。”
又说:“该知道的奴婢都知道了,但丫鬟婆子们说的消息,不知道过了多少人的口,怕是早被传的不像样子了。”
潜意识是说,她得到的消息怕都是歪曲的,不正经的,所以就希望二爷您能给出点正经消息。
这话云莺没说出口,但她那双明眸中赫然就是这么个意思。
二爷见她这个认真求知的模样,一时间眸中笑意更浓,只拿着公文挡在脸上,怕让云莺看见他脸上太过明显的笑意,会恼羞成怒,一走了之。
那他今日份儿的乐子可就没有了。
笑过后,二爷也没瞒她,倒是将云莺想知道的事情都大致说了说。
原来,这还真是一桩冤案。
这件案子说起来复杂,其实很简单。
只因为当时在云归县任县令的吴县令的长子,看中了尚家的姑娘,想要强纳为妾。
之所以说是纳妾,而不是娶妻,全因为县令夫人看不上尚家的门第,只想给儿子攀高枝娶个真正的官家千金来。
也是因此,儿子闹着非要娶尚家女,县令夫人没吐口,却也松口说可以纳之为贵妾。
再说这吴县令的长子,别看他顶了个官二代的名头,实际上却其貌不扬。若只是容貌上差几分也就算了,偏他被县令夫人惯坏了,文不成武不就不说,还浪荡风流,吃喝嫖赌无所不精。
这样的官二代,别说是纳妾了,即便是娶尚家女为妻,尚家都看不上。
那尚家可是耕读传家,阖族人都以出仕为官,恢复祖先传下的荣光为己任。他们满门清贵,自然不屑做那卖女求荣的事儿。
况且县令家还是要纳妾,而不是求娶,若他们真把家中的女儿不明不白的送进县衙内,那家中的门楣都被他们抹黑了。
纳娶之事自然被尚家人一口拒绝。
尚家人也不算迂腐,当时委婉的找了借口,说是那姑娘已经定了亲,只待到了岁数便要成亲。
这话县令夫人自然是不信的,只道是尚家看不上他儿子,才不欲成这段才子佳人的姻缘。
县令夫人心存不忿,自然少不得在县令跟前吹吹枕边风,以至于县令大人对尚家也不满起来。
县令不满,便会刻意刁难。
云归县院试时,由尚家几位秀才作保的学子,因为种种缘由不能进入贡院考试。
事后尚家主寻县令讨要说法,县令顾左右而言他,给不出个解释。
由此双方矛盾加剧,尚家主激怒之下,在背后说出了“吴长勇不堪为一方父母”
的话。
这话传到吴县令耳朵中,吴县令对尚家愈发痛恨。
之后云归县遭遇水灾,尚家捐献的大批米粮被人换成霉烂的;尚家主持修建的私塾,无缘无故突然倒塌,砸死了两个幼童……
尚家的风评渐渐败坏,云归县的百姓对尚家渐渐不满。
尚家也后知后觉意识到,有人在背后搞鬼。可惜,还未等他们查清背后主使,水匪登岸,云归县也要派兵增援。
同时,县令还亲自来了尚家,希望以尚家为首的豪族能捐献米粮银钱,以资助士兵抗击水匪。
县令亲自登门,说的也是事关民生的大事儿,尚家即便对县令心存龃龉,也不得不捏着鼻子,拿出了大笔的银子,以作军资。
但这只是第一次,之后吴县令又以战事困难,需要更换军械,县衙无力资助为由,又接连三次去了尚家。
也就是这四次登门,尚家的家底险些被掏空。
尚家到此时也知道吴县令的险恶用心了,但他们还是小看了吴县令,只以为吴县令是故意恶心他们,要让他们大出血。
尚家没办法反击,只因为他们不能眼睁睁看着乡亲们流血丧命。在他们明明有能力帮衬的情况下,她们做不到置身事外,只能再次拿出银钱来。
但这次他们多了个心眼儿,就提出意见说,他们要出动几个族人,亲自盯着购买来的军械送到士兵手上。以防拿出来的银子,被吴县令私吞,或是挪作他用。
尚家人以为他们高明了一把,却熟料,也正是他们这个提议,害了他们全族的人的性命。
——那经由尚家子送出的军械,不仅没到云归县青壮们的手里,反倒落在了水匪手中。
正是因为这个转折,尚家被扣上了一顶通匪的帽子。
吴县令要捉拿尚家众人归案,尚家主自然不从。他关门闭户以作抵抗,还将尚家族人都召到一起来。
吴县令见状,就以尚家通匪,云归县民兵不足以抗为借口,请求州府调兵来擒拿匪首。
那州府的来人只管拿人,不管审案,尚家主深知若此番落在吴县令手中,怕是灭族的大祸近在眼前。
为求生,他们举起武器反抗。但也因为他们反抗,更坐实了他们通匪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