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奇怪生物(第1页)
陶章又抢过来说道:
“我来同大家说说地球上的动物是怎么来的吧。38亿年前,大气中的有机元素氢、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种能源(如闪电、紫外线、宇宙线、火山喷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机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氢、氨、磷酸等等)。于是在海洋中产生了大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分子进一步合成,变成生物单体如氨基酸、糖、腺苷和核苷酸等。这些生物单体进一步聚合作用变成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这些大的有机物分子再聚合成类似于低级生物膜系统的东西,以后这些东西将演变成细胞膜,这些膜有时会围起来形成一个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这一些围起来的地方就成了最早期的微生物体。由于最初的地球阳光不足,所以最初的微生物都是不能自养的,即不能象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依靠分解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过活。由于最初的海洋里没有氧气,只有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所以这时的微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即不消耗氧气的呼吸。但由于无氧呼吸方式对于有机物的利用率不高,使得其在以后的环境改变中被有机物利用率更高的有氧呼吸所取代。”
“在三十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只有四类微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它们分别是:化能自养微生物(依靠外界无机物生存,如硫细菌)、化能异养微生物(依靠外界有机物生物、如吞噬细胞生物)、光能自养微生物(依靠光线和外界无机物生存,如单细胞藻类)、光能异养微生物(依靠光线和外界有机物生存,如红螺菌)。其中的吞噬细胞靠吞噬其他微生物为营养来源,这类原始吞噬细胞就是所有动物的祖先了。它们后来集群生活,并有了细胞功能的分化,成为多细胞生物。但依然需要依靠吞噬其他微生物(或其他多细胞生物,如植物或其他吞噬生物)为营养来源。甚至为了更好地获得外界营养,这类生物进化出移动和主动摄食的能力,就被称为动物了。”
对于陶章象复读机一样的长篇大论,周宇开始有点厌烦不想听了,他随即打断陶章滔滔不绝的话语,说道:“老陶,你说的这些东西扯得有点远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这个地方生物相互之间是怎么样共生的。就算你说得都对,那也只是地球上生命产生与展的过程,它能代表其它星球和整个宇宙吗?也许外星生命就根本不是这样产生的,它或许就象宇宙从只有能量的奇点爆炸后才产生物质一样,外星生命也是直接由能量转化过来而成形的呢?在外星人的身体里面,说不定就没有胃、没有肠等贮存和消化食物的器官,有的只是吸收和转化能量的器官。”
陶章一下子被说得哑口无言不知该怎么回答。陶章本性木讷实诚、传统保守,万事喜欢想得周周全全、面面俱到,日常做事也循规蹈矩、安守本分,所以遇事往往不能换位思考、创新提高。其实他的话是说得没错,而且也是针对着动物靠什么来生存,是靠吃进食物还是靠吸收能量,于是才引出他对地球上生命从开始产生到出现动物这样的一个过程。但是他显然还没有说到出现动物之后,动物是怎么样进化下去的,以至于后来形成了一个从低到高不同层次的食物链,而我们人类处于这个食物链的顶端。因此,周宇其实也大可不必说老陶扯远了,老陶没扯远,只是没有继续扯下去而已。他只是刚破了一个题,只说了一个开头,更长的长篇大论他还没说呢。不过正象周宇说的,如果外星人压根儿就不是象地球上生物那样产生出来的,那么老陶再说下去也没啥意义,因为那只是地球上生物的展过程,不能套用到外星人身上。
钟云一开始在听了陶章的话后,觉得头头是道、句句分析在理。现在又听了周宇一番话后,心里就又开始迷惑起来,感到莫衷一是、分辨不清了。突然,她似乎受了周宇话语的启,灵光一现、突奇想地说道:“我们在洞穴中现了一些异常的植物,它们形态奇特,色彩斑斓。还现了一些不认识的奇怪动物,象是在多少亿年前才有的。那我就在猜想,既然周宇说到外星人可能是通过吸收能量来生存,而地球上的动物是不能那样做的,只能通过吃进食物的方式来生存。那么对于这些异常的植物和奇怪的动物而言,如果它们和外星人一样,也是另外一个星球上的生命,那不就可以和外星人一样通过吸收能量来生存了吗?这不就能解释这里动物为什么能相互共生在一起了吗?那是因为有了不同维度的外星生命在中间作调和,才使得这里的生物相互之间形成了这么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年轻人就是不一样,遇事有丰富的想象力。听了钟云的一番高论后,大家就猛然想起失踪人员曾经提到的,在洞穴里有一种体型庞大的动物,全身长着坚硬如铁的鳞片,以洞穴中特殊的岩石为食,行动敏捷而迅猛。那这个要是追朔到远古时期的话,最象的就数恐龙了,但恐龙了解下来也没说有那种坚硬如铁的鳞片啊,而且也不会去吃岩石啊,且还行动敏捷而迅猛,会不会这个动物就是外星生物呢。难道说正是由于这里的岩石中蕴含着适合外星生物生存的丰富的矿物质、营养元素甚至是某种特殊的能量,才使得外星人把这些外星生物带到这里?
于是,大家迫不及待地就在车里面打开了无人机拍摄的录像资料,想看个究竟。不看不知道,当6个洞穴里的录像资料全部看完后,众人不禁大吃一惊。他们看到了大峡谷里各种珍稀动物的集中栖息之地,有些动物是他们从未见过的。
陶章又抢过来说道:
“我来同大家说说地球上的动物是怎么来的吧。38亿年前,大气中的有机元素氢、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种能源(如闪电、紫外线、宇宙线、火山喷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机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氢、氨、磷酸等等)。于是在海洋中产生了大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分子进一步合成,变成生物单体如氨基酸、糖、腺苷和核苷酸等。这些生物单体进一步聚合作用变成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这些大的有机物分子再聚合成类似于低级生物膜系统的东西,以后这些东西将演变成细胞膜,这些膜有时会围起来形成一个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这一些围起来的地方就成了最早期的微生物体。由于最初的地球阳光不足,所以最初的微生物都是不能自养的,即不能象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依靠分解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过活。由于最初的海洋里没有氧气,只有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所以这时的微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即不消耗氧气的呼吸。但由于无氧呼吸方式对于有机物的利用率不高,使得其在以后的环境改变中被有机物利用率更高的有氧呼吸所取代。”
“在三十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只有四类微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它们分别是:化能自养微生物(依靠外界无机物生存,如硫细菌)、化能异养微生物(依靠外界有机物生物、如吞噬细胞生物)、光能自养微生物(依靠光线和外界无机物生存,如单细胞藻类)、光能异养微生物(依靠光线和外界有机物生存,如红螺菌)。其中的吞噬细胞靠吞噬其他微生物为营养来源,这类原始吞噬细胞就是所有动物的祖先了。它们后来集群生活,并有了细胞功能的分化,成为多细胞生物。但依然需要依靠吞噬其他微生物(或其他多细胞生物,如植物或其他吞噬生物)为营养来源。甚至为了更好地获得外界营养,这类生物进化出移动和主动摄食的能力,就被称为动物了。”
对于陶章象复读机一样的长篇大论,周宇开始有点厌烦不想听了,他随即打断陶章滔滔不绝的话语,说道:“老陶,你说的这些东西扯得有点远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这个地方生物相互之间是怎么样共生的。就算你说得都对,那也只是地球上生命产生与展的过程,它能代表其它星球和整个宇宙吗?也许外星生命就根本不是这样产生的,它或许就象宇宙从只有能量的奇点爆炸后才产生物质一样,外星生命也是直接由能量转化过来而成形的呢?在外星人的身体里面,说不定就没有胃、没有肠等贮存和消化食物的器官,有的只是吸收和转化能量的器官。”
陶章一下子被说得哑口无言不知该怎么回答。陶章本性木讷实诚、传统保守,万事喜欢想得周周全全、面面俱到,日常做事也循规蹈矩、安守本分,所以遇事往往不能换位思考、创新提高。其实他的话是说得没错,而且也是针对着动物靠什么来生存,是靠吃进食物还是靠吸收能量,于是才引出他对地球上生命从开始产生到出现动物这样的一个过程。但是他显然还没有说到出现动物之后,动物是怎么样进化下去的,以至于后来形成了一个从低到高不同层次的食物链,而我们人类处于这个食物链的顶端。因此,周宇其实也大可不必说老陶扯远了,老陶没扯远,只是没有继续扯下去而已。他只是刚破了一个题,只说了一个开头,更长的长篇大论他还没说呢。不过正象周宇说的,如果外星人压根儿就不是象地球上生物那样产生出来的,那么老陶再说下去也没啥意义,因为那只是地球上生物的展过程,不能套用到外星人身上。
钟云一开始在听了陶章的话后,觉得头头是道、句句分析在理。现在又听了周宇一番话后,心里就又开始迷惑起来,感到莫衷一是、分辨不清了。突然,她似乎受了周宇话语的启,灵光一现、突奇想地说道:“我们在洞穴中现了一些异常的植物,它们形态奇特,色彩斑斓。还现了一些不认识的奇怪动物,象是在多少亿年前才有的。那我就在猜想,既然周宇说到外星人可能是通过吸收能量来生存,而地球上的动物是不能那样做的,只能通过吃进食物的方式来生存。那么对于这些异常的植物和奇怪的动物而言,如果它们和外星人一样,也是另外一个星球上的生命,那不就可以和外星人一样通过吸收能量来生存了吗?这不就能解释这里动物为什么能相互共生在一起了吗?那是因为有了不同维度的外星生命在中间作调和,才使得这里的生物相互之间形成了这么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年轻人就是不一样,遇事有丰富的想象力。听了钟云的一番高论后,大家就猛然想起失踪人员曾经提到的,在洞穴里有一种体型庞大的动物,全身长着坚硬如铁的鳞片,以洞穴中特殊的岩石为食,行动敏捷而迅猛。那这个要是追朔到远古时期的话,最象的就数恐龙了,但恐龙了解下来也没说有那种坚硬如铁的鳞片啊,而且也不会去吃岩石啊,且还行动敏捷而迅猛,会不会这个动物就是外星生物呢。难道说正是由于这里的岩石中蕴含着适合外星生物生存的丰富的矿物质、营养元素甚至是某种特殊的能量,才使得外星人把这些外星生物带到这里?
于是,大家迫不及待地就在车里面打开了无人机拍摄的录像资料,想看个究竟。不看不知道,当6个洞穴里的录像资料全部看完后,众人不禁大吃一惊。他们看到了大峡谷里各种珍稀动物的集中栖息之地,有些动物是他们从未见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