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第1页)
赛罕愁容满面,也不说话,光是摇头,拴好马后,进了包,宋若音和许玲玲跟在后面。
牛群出了事,苏日娜送不了饭,萨仁自己起了个早,已经煮好小米奶粥,铁桶干粪炉上也烤着肉,滋啦作响,空气里都是诱人的香味。
四人围着炉子边喝奶粥边吃烤肉,虽然都是羊肉,但烤肉跟手把肉的滋味大有不同,更多地保留了羊肉本身的原汁原味,非常地嫩,一口下去嘴角直淌血汤,宋若音大快朵颐,根本停不下来。
顶着一张乖顺的小脸,吃相像一个蒙古野人,极具视觉冲击力。
赛罕对萨仁说:“昨天夜里哈达吃醉酒发疯,把用来搭建牛棚的毡子掀了,牛群受惊跑散了,苏日娜发现后带狗去追,幸亏没碰到狼群,不然牛群就完了,哈达也完了。”
萨仁将烤熟的羊肉夹到宋若音的银碗里,“损失大吗?”
养了两天,萨仁已经可以说话,只是声带还没完全恢复,声音很哑,也不能多说。
宋若音往萨仁的小米奶粥放了一把木勺,让她先喝两口润嗓子,萨仁怕她当许玲玲和赛罕的面喂她,立马吃了两口。
赛罕的视线在两人身上转了一圈,颇感欣慰,小宋终于关心起萨仁了,以前都是萨仁单方面付出,看得她心疼。
但凡感情,不管友情亲情还是爱情,都是相互往来的。
“十多头进了黑英山北面的大泡子,陷到烂泥潭里,救不出来了。”
赛罕叹气,愁容更重,“白毛风横扫阿拉善,整个草原损失惨重,领导班子已经够焦头烂额,哈达那个不省心的还在这节骨眼上惹事发疯,都想打死他!”
“以往这种情况,肇事人只要赔偿损失就可以了,这次会很严重吗?”
许玲玲问。
赛罕点头,“很严重,不光要赔偿,还要办学习班,甚至撤职。”
“非但没捞到马倌,还把牛倌赔进去,哈达这回算是亏大了。”
许玲玲插队后回过一次老家过春节,碰到下到农村种地的同学,摆谈间都是对她的羡慕,说农村种地太苦太累,辛苦赚的工分还不够吃饭,到草原放牛放羊多轻松,有肉吃,每个月还拿高工资。
许玲玲懒得解释,也根本解释不了,跟他们说她一个人放一千多只羊吗?他们只会觉得她吹牛不打草稿。
中原汉人对草原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浪漫和自由上,说到放羊张嘴来的也是“风吹草低见牛羊。”
就像她没过来前,对于草原的凶险,是想过的,但不多,就皮毛。
现实,别说他们知青了,就是土生土长的牧民老乡,想要在草原生存,那也是把小命绑在裤腰带上,一场白毛风就能刮到长生天。
“就他这么大气性,不早把酒戒了,小命都能搭进去,昨夜里阿爸也过去,看到闯了祸还要别人帮他擦屁股自己睡死过去的哈达,气得直接一脚把人踹醒,骂他连小孩都不如,真给草原人丢脸,要不是乌仁图娅拦着,阿爸能一枪崩了他。”
赛罕描述当时场景,听得许玲玲一愣一愣,没想到总是笑眯眯的傲木嘎欧沃生气起来这么吓人。
“只要跟集体财产有关,你们欧沃就绝不含糊,反过来想,也是为你们这些晚辈好,做事不认真不负责,最终害的是你们自己,小宋,小许,这些你们都得记牢了,在草原做事,无论大小事,都不能掉以轻心。”
赛罕嘱咐道。
宋若音点了一下头。
“这么说,音音通过考察了?”
许玲玲欢喜地搂住宋若音一只手臂,摇摇,“音音,你过了!
“醉酒还能下夜,自然是通过了。”
赛罕对宋若音的表现非常满意。
“昨夜里狗一叫,音音第一个反应过来,快得俺都怀疑醉酒的人是俺了。”
许玲玲骄傲,言语间还有崇拜。
赛罕看向萨仁,萨仁点头,赛罕高兴地笑眯眼,因为哈达闯祸郁闷的心情终于放晴。
“音音,快跟大伙说说,你是怎么做到醉酒都能支棱着耳朵睡觉的?”
许玲玲恨不得告诉全世界她的搭档有多厉害。
宋若音喝着碗里的小米奶粥,抬起毛茸茸的杏仁眼,轻描淡写回答:“习惯了。”
语气平常地像说:我吃饱了。
“习惯了?怎么会习惯?”
许玲玲百思不得其解,宋若音这三年有萨仁老师照顾,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日子过得平稳安逸,许玲玲晃晃脑袋,闪过一念,“噢噢噢,偷偷练习了对不对?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对不对?”
宋若音没多解释,默默地继续干饭,对于宋若音天翻地覆的变化,赛罕一时找不出其他说法,也就接受了许玲玲的猜测,夸宋若音真是用功努力的好孩子。
唯有萨仁知道宋若音简简单单的“习惯了”
这三个字背后经历了多少磨难,她也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最能感受。
宋若音和许玲玲正在备鞍,萨仁从包里出来拿给她一样东西,是她昨天赶出来的生羊皮口袋,里面装了手把肉和葱油烙饼,让她中午吃。
许玲玲伸手摸了一把,手把肉和烙饼果然都还热和着,她在牧民老乡那里见过这种食物袋,既可以防潮隔油,揣怀里还能保温,外出放羊饥寒交迫的时候,吃点暖呼呼的东西,光是想想都幸福。
许玲玲心动地靠上去,扭动撒娇:“老师,得空也帮俺做一个呗,好不好嘛~”
她和宋若音站在一块,大块头威武雄壮,扭得像吃了雄黄的蛇,而宋若音小小的一只,模样生得乖巧却是面无表情。
两人形成鲜明对比。
萨仁转过脸不看许玲玲,答应下后,又补一句,“先把竹弓做了。”